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滕州商人下鄉探索“封閉式農業產業鏈”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從經營校園超市起家,到自建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再到建立中央廚房、營養配餐車、營養快餐廳,山東省滕州市正德康城公司總經理李國,打造了一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鏈,實現了一二三產的無縫銜接。

  在進入農業領域之前,李國在滕州管理著十余家超市、便利店。幾年前父親一次病重住院經歷,讓李國萌生了做健康食品的想法。

  李國探索的第一步就是自建農業生產基地,從源頭上把控食品安全。從10畝、30畝到60畝,李國的“試驗田”在謹慎中擴大。2011年,他在滕州市姜屯鎮流轉了680畝土地,建起了果蔬肉禽基地。

  “我們的理念是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康的食品,而不僅僅是食材,同樣,現代農業的發展也決不僅僅局限于種養環節。”李國告訴記者,在原有超市、便利店的基礎上,他又相繼投資建立了中央廚房、營養配餐車以及連鎖營養快餐廳,從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發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合作化管理                              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滕州市紅荷路姜屯鎮大洪疃村北,一個由展示中心、管理中心、蔬菜初級加工車間和一片白色大棚構成的農業生態示范園就是公司的農業生產基地。

  李國說,在他之前有不少工商資本下鄉的事例,其中也有不少失敗者,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銷售渠道不暢,二是種植技術不過關。“企業的重點應該放在農產品流通、加工、銷售等環節,種植環節應該交給對此比較擅長的種植戶。”公司農業生產基地69個冬暖式大棚,除了留作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和新品種研發、試種功用的幾個大棚外,其余大棚都與附近村民展開合作。

  對于種植管理要求精細的,基地引導種植能手到基地租棚種植。張厚彬是姜屯鎮張園村的草莓種植大戶,除了自家十余個草莓大棚外,他還在基地租種了8個大棚種植草莓。“這邊的大棚級別很高,造價都在十五六萬元。租一個大棚,農戶一年只需繳納5000元租金。”

  對種植管理相對粗放的常規菜品,則交由在基地上班的附近村民經營。60歲的王洪菊原是洪東村村民,流轉土地后,就在基地上班,每月2000元工資,外加產量提成,每年的收入在2萬元左右,同時每年還有2800元的土地流轉費。

  無論是哪種方式,公司都在種植前期提供種苗、農資等,后期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回收,整個生產環節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和農殘檢測,唯一的要求是種植戶需按統一的技術規程操作,打造綠色無公害果蔬。

  對于這種模式,李國曾算過一筆賬,每個大棚的造價按15萬元算,一年租金5000元,也要30年才能收回成本。對此,李國坦言,生產環節的利潤全部讓給農民,通過渠道建設,企業主要在加工升值環節要效益。“我們主要向管理要效益,只要管理上來了,品牌就有了,效益也就有了。”

  訂單化經營                           一二三產無縫銜接

  每天凌晨2點,王洪菊收拾妥當后,開始進入大棚摘菜,她管理的2個大棚里間錯種著菜花、白菜、紫甘藍,都已經成熟。按照前一天晚上基地派發的訂單,這三種蔬菜分別要采摘180斤、300斤、120斤。在基地的另一端,負責西紅柿種植的胡勤軍接到的訂單是350斤西紅柿。

  “這些訂單全部來自公司的超市、便利店以及營養配餐車,他們根據當天的銷量,向基地預定第二天的蔬菜品種和數量。中央廚房根據食材需要也會向基地下訂單,那個主要集中在上半夜。”基地負責人杜以水告訴記者,基地通過電腦系統匯總每天的訂單后,再向各個蔬菜大棚分量派發。

  大棚采摘的蔬菜都要送到基地“打理車間”,在這里,所有蔬菜要進行最后一次農殘檢驗,檢驗合格后按照品相進行簡單分級包裝。

  就在基地忙于采摘的同時,在滕州市高新區魯班大道,占地4000平方米的中央廚房內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西點、切配、面點、粥點等六個車間內,50余名工人正在流水線上按照各自分工對食材進行加工。“經過加工后的食品,主要供應公司的營養配餐車、超市、便利店等,按早、中、晚,他們每天會給我們發三份訂單,我們根據訂單再向基地預定相應的果蔬肉禽。”中央廚房負責人陳峰說。

  凌晨5點左右,物流配送車分別從種植基地和中央廚房出發,將各種蔬菜和經過加工的食材配送到公司在滕州的超市、便利店、校園餐廳和營養配餐車。

  擴展基地                                 期待與更多新型農民合作

  由于渠道建設的帶動,公司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的果蔬肉禽供不應求,目前正在通過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基地或合作社加入進來。“目前我們已經收購整合了張汪鎮一個600多畝的基地,下一步將按照公司農業生產基地的管理模式進行復制。同時附近有兩個蔬菜種植村也希望能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進來。”李國說,雖然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合作模式,但最終的目的是把現代農業做好。

  目前,李國最期盼的是能與更多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合作。“現在農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真正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民越來越少。”如何培養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李國也在嘗試做一些努力。

  (和樹玲)

  摘自《農村大眾》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