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溫習一遍“狼和小羊”的故事:狼看見小羊喝水,找茬說:“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小羊說:“您站在上游,水是從您那兒流到我這兒來的。”狼說:“就算這樣,那去年你說過我壞話!”小羊喊:“啊,去年我還沒有生下來吶!”狼不想再爭辯了,大聲嚷:“說我壞話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都一樣!”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
還記得小學老師怎么教的嗎?不要跟壞人講道理!他們就是要做壞事,說什么都是沒有用的!《我的祖國》面唱得好: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
某怪人來到孔子學生們面前問:“一年有幾季?” 弟子們道:“四季。”此人堅稱一年只有三季,雙方開撕。孔子問詢趕來,端詳此人說:“一年的確是三季,我們無知。”怪人聽罷滿意離去。見此人遠離,孔子對弟子們說:“此人是蚱蜢精,蚱蜢是過不了冬季的,它一生只有三季,你們跟他講什么道理!”眾弟子大悟。
后人杜撰的這個孔圣人的段子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個體,就是要懂得:我們不僅僅要著眼于道理。
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恰恰愛“講理”。比如,批評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說:“你怎么不講道理”;夸獎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說:“他是一個講道理的人”;講到某個行為規范的時候,我們會說:“老理(兒)說得好”;評定雙方對錯的時候,我們推崇“以理服人”。
受過良好教育,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面對偏激論調或愚昧行徑等個體認知破裂的時候,以及共識危機或突發事件等社會輿論風暴的時候,只愛“講理”,倡導“理性”“客觀”“公允”等等,他們強烈傾向并參與到社會理性捍衛和建設中來。
實際生活中,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不是用理智在交流,而是用情緒在對抗。情緒,是我們講理的第一障礙。包括很多自認為客觀公允的人,并不在乎交流的內容,只在乎交流的態度。你以為他們關心你說的“好不好”“對不對”,其實他們只關心你說話時候“乖不乖”。他們并不用邏輯和理性來判斷這個世界,而是用情緒和感性來感知這個世界。情緒之外,還有兩個鴻溝,決定著很多交流注定失敗。
首先,認知結構。每個人讀的書、挨的刀、走的路、愛的人都不一樣。你想跟他“說明白”“講清楚”,需要跨越的不是語言,而是語言背后的認知水平,以及決定認知水平的智商、教育、階層、信仰等等無數鴻溝。如果想僅僅依靠自己的思想儲備對別人實現價值觀同化是很難的,很多時候我們同對方吵來吵去,最后爭論的是“同一個事兒”就不錯了。
其次,利益關系。“揣著明白裝糊涂”,是很多人應對某個事件的狀態。很多人的認知水平不低于你,他也明確知道你在說什么,更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他可能認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出于利益集團、身份局限、組織關系等因素,故意刁難耍橫、胡攪蠻纏、言語不詳、針鋒相對。他不是不懂,而是假裝不懂;他不是對立,而是偏要對立。你的障礙不是他的大腦,而是他的腰包;你的思想和語言的對手不是他的思想和語言,而是他的欲望和利益。
最后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警惕自我。對情緒、認知、利益三者的認知,不僅適用于我們溝通、吵架的對象,也適用于我們本人。你要保證你的對面是一個跟你認知結構相當、利益關系和諧、性情自控穩定的人,同時還要保證自己在交流的過程中對接得上對方的認知結構,不為利益沖突左右,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情緒。
這里強調一下,堅守理性的意義和伸張正義的價值是不可否認的,但也要看到在溝通和交鋒的時候,一味“只講理”,在理念上是不成熟的,在操作上是有風險的。
(楊奇函)
摘自《如果你想過1%的生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