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托盤,一張吸了水的廚房用紙,再加上一把精心培育的種子,只需花上幾天時間耐心等待,一盤綠油油的蔬菜就會出現在您的眼前。這不是魔術表演,而是北京市豐臺區綠山谷芽苗菜公司創始人張桂琴實踐了近20年的“紙上種菜”技術。她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勤奮,用不起眼的芽苗菜“炒”出了內容豐富的創業大餐。
逆境之中 選擇創業
張桂琴年輕時在一家紡織廠工作。1998年,伴隨著“下崗潮”的到來,張桂琴也未能幸免地失業了。她和同一批下崗的六名姐妹決定一起再就業,她們選擇到豐臺區王佐鎮太子峪村承包荒山,開啟了種植芽苗菜的創業之路。
“那時我對農業可謂是一竅不通,這個無土栽培芽苗菜的農業項目也是從別人那里接手過來的。”當時的張桂琴面臨著種植技術、人員管理、產品銷路、資金來源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出師不利 遭遇挫折
1998年末,張桂琴成立了綠山谷芽苗菜有限責任公司,帶著6個姐妹開始上山“開荒”了。正值隆冬時節,她們從修繕破爛不堪的大棚干起。她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活,晚上還要在家學習有關芽苗菜栽培技術資料。那時候芽苗菜還屬于新興蔬菜,有關芽苗菜技術的書籍特別少,張桂琴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書店,還專程去中國農科院向專家請教。張桂琴在掌握了無土栽培芽苗菜的基本知識后,開始帶領姐妹們嘗試第一批生產。
播種后大約兩周,看著滿棚綠油油的芽苗菜,張桂琴和姐妹們滿心歡喜。眼看臨近春節,這批貨也被預訂了出去,本想讓芽苗菜再長壯實些就收獲,沒想到一天早上,張桂琴剛進大棚就傻了眼,所有的芽苗菜全都耷拉著“腦袋”。她趕緊咨詢專家是否有補救辦法,答案讓她大失所望:無土栽培芽苗菜是靠種子內所儲存養分生長的,一般是以銷定產,生長周期8~14天,超過生長期限銷售不出去就要在5℃左右靜止狀態保持鮮活,否則養分耗盡植物細胞自然死亡。好在張桂琴并沒有放棄,她決定擦干眼淚繼續干。
挑戰市場 打開銷路
收拾殘局后,張桂琴開始第二批布產,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她不敢掉以輕心,每天早出晚歸時刻觀察每盤播下的種子。第二批產品長成時正值元宵節前,當時很多人還處在放假狀態,芽苗菜賣給誰成了問題。張桂琴只好一邊采取降溫控制生長,一邊帶著兩個姐妹每天蹬著三輪車到菜市場叫賣。“說實話,從小到大沒擺過地攤張不開嘴,結果是連續幾天無人問津。”張桂琴說,后來是一位好心的阿姨提醒她,這菜一般家庭都沒見過,得拿到大酒店賣才有銷路。
阿姨的一句話可謂是給張桂琴指點了迷津。隨后,她馬不停蹄地到周邊的飯店挨家走訪,將芽苗菜免費送給店家品嘗。結果同時接到了二十幾家飯店的訂單。但是,由于經驗不足,第二批芽苗菜成熟之后,張桂琴沒有接著再布產。存貨不足一周全部賣光,酒店再要貨她卻供應不上了。這讓張桂琴意識到,無論是生產還是銷售,都得有周密的計劃。
通過及時調整,張桂琴的芽苗菜很快在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張桂琴也淘得了艱苦創業的第一桶金。
制定標準 敢于爭先
2003年,北京市開始推廣綠色農業種植,張桂琴去圖書館和農業部門查閱芽菜種植標準,卻都沒有找到答案。后來農業專家告訴她,目前國內還沒有這方面的標準。
“沒有標準,就讓我們來制定標準。”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張桂琴和豐臺區質監局標準化科的工作人員蹲在大棚里,整理出每種芽菜種植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點……一套完備的芽菜種植標準規程出來了。
張桂琴介紹說:“種植有了標準后,所有步驟都按照規程來辦,什么時候噴水,噴多少水,溫度、濕度、日照多少,都有據可查,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以從每天的操作記錄上查到,大家不僅明白了怎么做,而且責任心也強了。”通過標準化種植,爛盤的事兒幾乎沒有了,種植成本大大降低。
種植、銷售有了保證后,2009年,張桂琴開始考慮自己培育芽苗菜種子。“我先從當時市場上最急需,也是最缺稀的香椿苗開始培育。”張桂琴說。為了尋找種源,她只身一人前往陜西,最終在那里建立了“紅油椿育種基地”。隨后,張玉琴又開始培育蘿卜、豌豆等品種,目前公司自主研發培養的芽苗菜種類達到了近200種。
除了供應酒店、超市之外,張桂琴還從中挑選了二十余個常見的品種向市民推廣。這個無土無肥無藥的“三無”芽苗菜一經推出,就非常受市民歡迎。現在許多市民的家中都有“陽臺菜園”,大家在自家陽臺上親手種菜,體驗休閑農業的樂趣。以一個三口之家來算,在陽臺上僅需3平方米的地方就能種出蘿卜苗、豌豆苗、香椿苗、云松苗、蕎麥苗、葵花苗等15種芽苗菜,這些芽菜成熟期從7天到20天不等,以每20天為一個種植周期,一年到頭都能有吃不完的芽苗菜。
紙上“播綠”19載,張桂琴將小小的芽苗菜做出了大文章,未來她還會借著這抹綠,書寫更多的輝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