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悉尼市有一條橫貫市區的帕拉瑪塔河,全長大約13.7公里,直通悉尼港,是悉尼的母親河。
一直以來,帕拉瑪塔河的水質并不理想,除了河兩岸的工廠較多外,還有一個原因:外來物種鯉魚的入侵將河水攪渾濁了。
鯉魚并不是澳大利亞本土物種。當年,有好事者從萬里之遙的歐洲,用船將鯉魚偷運入澳大利亞,但這種生存能力很強的魚類闖入帕拉瑪塔河后,很快就大量繁殖起來,成為河中強勢魚種,不僅與本土魚搶食物破壞了水生物原有的平衡,而且它是一種在水域下層覓食的魚種,如同挖土機一樣,不斷攪起河底的污泥。
為了解決帕拉瑪塔河生態失衡問題,悉尼市政府想出了許多治理辦法,例如,用魚籠誘捕鯉魚、圍養本土魚以利其繁殖等,每年為此支出的費用達360萬澳元。雖然如此,但收效甚微,鯉魚依然泛濫成災。情急之下,有人建議采用毒殺、電擊、爆破的辦法來剿滅鯉魚,不過,那樣做又會傷及受保護的本土魚,所以不大可行。
2015年8月,帕拉瑪塔河地區的議員加勒德提出了一條建議:將一小塊芯片植入一條普通的鯉魚體內,然后放回帕拉瑪塔河里。之后,號召人們來帕拉瑪塔河垂釣,釣到這條鯉魚者,政府將獎勵100萬澳元(約合510萬元人民幣)。當然,規定只能釣鯉魚,釣到其他魚要放回河里。
“通緝金鯉魚”的懸賞行動向社會公布后,得到眾多垂釣愛好者的熱烈響應,他們帶著各式漁具,從全國各地來到帕拉瑪塔河碰運氣。
很快,垂釣者們便釣起了成桶成船的鯉魚,不少還是幾十公斤的大鯉甚至是100多公斤的“鯉魚精”。于是,帕拉瑪塔河的鯉魚迅速減少,成效極為顯著。
對此,悉尼商會主席大衛·博格評價說,這是一個理想的措施,它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鯉魚危害,還促進了悉尼的旅游事業,一舉兩得。
到目前為止,那條身價百萬的“金鯉魚”還沒能被人釣起,帕拉瑪塔河兩岸,不斷可見垂釣者的身影。
澳大利亞的其他地區受到啟發,也開始了類似的行動。澳大利亞北領地的河流里,也有一種叫尖吻鱸的魚種在泛濫。北領地的政府將75條植入了芯片的尖吻鱸放入河中,號召人們去垂釣,每捉到一條植入芯片的尖吻鱸,獎勵一萬澳元。
就這樣,曾經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又效果不佳的生態治理工程,因為采用了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妙招,輕松地解決了。
(孫開元)
摘自《羊城晚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