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雖然并沒有“優生”、“優育”的說法,但傳統醫學對孕期的飲食、起居也頗為關注,稱之為“胎養”。
隨著“二胎”政策的實行,優生優育成為熱門的話題。
孕期的飲食,早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胎產書》中便有論述,而最著名的是北齊徐之才的《逐月養胎法》,對孕期飲食做了具體的指導,其中將胎兒逐月發育的過程概括為“一月始胎,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立,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發生,八月臟腑俱,九月谷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也。”根據這一理論,提出每月的飲食宜忌,如妊娠一月,毋食腥辛之品,宜食大麥、精熟和酸味食物,有利于穩固胎元;六月筋骨發育,宜食“鷙鳥猛獸之肉”等等。其實,每月的飲食宜忌,大可不必嚴格照搬此法,只需遵循中醫對于孕期飲食的大致原則即可。很多醫家對此都有精辟的論述,如“宜淡泊不宜肥濃,宜輕清不宜重濁,宜甘平不宜辛熱”(《達生篇》,清代具有代表性的產科專書),“飲食只可家常飯菜”(《產科心法》)。現代科學認為,孕期由于孕激素水平增高,消化系統功能受到影響,因此飲食應該清淡、易消化,不可過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這與傳統醫學的觀點一致。清晚期《胎產指南》還具體指出富貴人家飲食宜清淡,“多用清湯,吹去浮油,飲之最佳。俱用白煎,忌用油煎”,而貧窮人家則應多食肥甘之物,尤其推薦腐皮和麻油二物,“六七個月后,腐皮麻油二味最佳,不妨日日食之。麻油解毒,腐皮滑胎,且清且補,貧富皆宜,允為上品,積食一二百張,則首生如達矣。或以麻油拌食更妙,不宜熬熟。”原料易得,做法也簡單,值得嘗試。
生活起居方面,慎戒房事和勞逸適度是最為重要的兩點。明代萬全指出,“婦人有孕,即居側室”,這與民間在婦女剛剛懷孕時,娘家要送一張床到夫家,令夫婦分床而臥的風俗不謀而合。
古代醫家一向強調,孕婦也要適當活動,有利于胎兒發育和順利生產,如《幼幼集成》云:“如久坐久臥,以致氣不運行,血不流順,胎亦沉滯不活動,故令難產。”活動亦須適度,如《產孕集》所言,“不可太逸,逸則氣滯;不可太勞,勞則氣衰。”
(韓曉雯)
摘自《健康咨詢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