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板兒嗎,我是瀘州溫州商會的,給我裝50件玫瑰香葡萄,下午開車過來拉……”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棉花坡鎮高洞村“秀林香”葡萄園的張安貴又接到訂貨電話,隨后便喜滋滋地去園里忙給客人備“貨”。
殊不知,前段時間,張安貴還望著滿園的葡萄“嘆氣”,他的葡萄因市場信息、銷售渠道等不暢,導致大量成熟的葡萄一度出現滯銷,可把他急壞了。
葡萄面臨銷售難
“秀林香”葡萄園是一個集農果、休閑、觀光、采摘、垂釣于一體的家庭農場。2011年從上海引種玫瑰香和奶油香葡萄,2012年種植面積僅有50余畝,2016年擴大到200余畝,其中投產掛果的面積50余畝,年產葡萄近15萬斤。品種有早熟、中熟和晚熟。
張安貴介紹,他種植的葡萄是引進的優質新品種。一方面,“秀林香”葡萄園深居群山環繞,遠離城區,無工業污染,晝夜溫差大,空氣清新,水質優良;另一方面,采用無公害種植、大棚避雨、精準滴灌、太陽能殺蟲燈、防蟲網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不用催紅素、生長素和膨大素,追肥選擇成本較高的農家肥、油餅等天然肥料,所產的葡萄口感清甜,色澤純正。
“聽說你的葡萄滯銷?看著生意不錯呀。”見筆者疑惑,喜笑顏開的張安貴說:“以前每斤賣20元,量小賣得快,現在規模擴大了,陷入滯銷,看到別家賣得風聲水響,我心里憋得慌。后來幸好有大學生村官和商會幫我吆喝,不然,葡萄損失很大!”張安貴指著地里套著袋子的葡萄說,現在只剩最后這1000余斤,不擔心了。
村官助力引客來
“村官們拍照秀葡萄、發微信微博、打包、裝箱……”提及前段時間村官們幫著吆喝葡萄銷售,張安貴至今還心存感激。
棉花坡鎮的劉佳林、陶文斯等村官,聞訊“秀林香”葡萄出現滯銷后,隨即利用周末時間走進葡萄園,分工合作,采集葡萄的數量、品種、品質等信息,通過拍攝宣傳照、開微信微博、辦網店微店等為“秀林香”葡萄做“形象代言”,拓寬銷售渠道。
效果立竿見影,短短的時間里,棉花坡鎮的幾位村官就發布葡萄銷售信息100余條,聯系客戶30余家,幫助簽訂銷售訂單20余宗。
商會搭臺“唱大戲”
棉花坡鎮商會得知“秀林香”葡萄滯銷后,及時利用商會平臺人脈廣、信息寬等優勢,幫助張安貴策劃和開展各項促銷活動,通過舉辦葡萄采摘節、邀請會員免費品嘗、會員打折促銷等辦法,助銷葡萄。
此外,棉花坡鎮商會還組織電商策劃專家,重點對玫瑰香型和奶油香型葡萄的品牌包裝、電商平臺建設、營銷策略、快遞物流等方面動了“手術”。
“首先把包裝箱子改造。以前葡萄只有10~20斤裝的單一型號,現在他們將包裝箱改成3~5斤、8~10斤等不同的型號,以便于不同群體消費。”棉花坡鎮商會秘書長陳燕講,在品牌打造上,建立質量溯源體系,把高洞村的資源環境、生態種植過程,通過電商平臺、廣告牌等展示,讓城里人買到貨真價實的“放心果”。
為解決葡萄儲存期短、運輸過程易壞等問題,商會也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大客戶,主要是利用鎮村的電商平臺及時發布產品信息,讓客戶上門來采購;對于普通消費者,則借助村里打造鄉村旅游的契機,在公路沿線設立指示牌,并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等一傳十、十傳百,讓更多的城里人到園體驗采摘樂趣;對于需要郵寄的,就與區里集中打造的電商快遞物流對接,集中配送;此外,還采取農超對接、實體銷售等方式,讓“秀林香”葡萄飛出高洞村。
摘自四川新聞網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