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是全世界學子的向往。但在這所全世界聞名的大學里,很少看到考研風、考證風,學生依然學習很努力,但學習的內容卻不同。學生在前兩年可以自由并廣泛地選擇學科,后兩年再挑選專業進行學習。前兩年的通識教育過程中,“賦予學生更廣闊的視野,培養他們批判性的思維。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承擔公共責任的能力和公民意識。”校長理查德·萊文說。甚至,萊文校長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在大學畢業后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于領袖人物的培養。在萊文看來,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其實,早在1828年的《耶魯報告》中就提及,“學生獲得某一專業的知識,就像腦子里裝進了一件物品,但這種填充在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當中,從長遠來講并沒有太多的價值”。
這,才是萊文心目中耶魯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