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呂學與《呂氏鄉約》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呂學,又稱呂氏家學,在北宋時已經形成,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即學說,主要是二程理學的內容,唯呂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獨標一格,即“多方求師,不名一師,轉益多師,學以致用”,這是與其他理學派別不同的。另外還有實踐方面的內容,就是以《鄉約》《家教》為引導,實行公共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這是呂學的標新立異之處,當時就著稱朝野,因此呂學又稱理學名宗。“理學名宗”之“宗”是宗派之“宗”,也是宗族之“宗”,舉呂氏宗族之力,推行具有實踐內容的理學,這在其他姓氏少見,在宋朝學術發展史上也是少見的。

  《鄉約》在呂氏聚居地實行,為呂氏族人所必遵,故被稱為《呂氏鄉約》。它首先于北宋熙寧九年(1076)在陜西汲郡藍田實行,又稱《藍田鄉約》。鄉約是一種鄉里公約的意思,內容是在日常生活各方面,鄉人互相幫助,互相勸善戒惡,目的是為了使風俗淳厚。為了讓這些辦法易于實行,并且能夠持久,也建立相應的組織,還推舉約正主持其事。約正又安排大家輪流擔任值月,定期聚會,記錄并賞罰善行惡行。這是民間發起的自治,對維持當時的社會穩定和鄰里家庭和諧相處起了一定作用。

  《呂氏鄉約》的作者呂大鈞,京兆(陜西)藍田人,1031年至1082年在世,28歲中進士,曾知綿州巴西縣,后來辭官回鄉奉養父親。任宰相的二哥呂大防請其監鳳翔府造舡務,在討伐西夏時跟隨李稷辦理轉運時病故。他為人質厚剛正,重視禮義。他平生不求官職,過人之處是在禮學上能夠行其所知,在當時倍受士人推崇。呂大鈞作《鄉約》,是為了感化鄉里。時人在呂大鈞的墓志銘中發現,他是在給父親辦喪事時開始實踐禮學的,他的《鄉約》也是逐漸完善的,最后集大成于《鄉約》和《鄉儀》,統稱《呂氏鄉約》。創立和實施鄉約,的確是呂大鈞一生最大的功勞,這是亙古以來民間首創的成文的自治制度,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個村規民約。后世學者王守仁、牛兆濂、梁漱溟對其深為佩服并受其影響。朱熹對《呂氏鄉約》的作者曾專門考證,在讀到呂大鈞的著作,并且找到鄉約的原稿及有關書信后,才斷定呂大鈞是作者。朱熹還把鄉約的文本加以潤色,增添在自己的文集中?!端问贰分幸舱f:“關中言禮學者推呂氏。嘗為鄉約,曰:凡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有善則書于籍,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不悛者絕之。”這里把鄉約的內容也說清楚了。

  鄉約在當時也給呂大鈞惹了一些麻煩,特別是蔡京當權后,主要是說有結黨的嫌疑。“傳聞者以為異事,過加論說”(見呂大鈞答劉平叔的信)。原因在于它是民間自發興起的,不是上面號召的,在專制的制度下,“非上所令而輒行之,似乎不恭”,“必待有德有位者倡之,則上下厭服而不疑。今不幸出于愚且賤者,宜乎詆訾之紛紛也。”(同上)為此,朝中政爭激烈,鄉約的事鬧得風風雨雨。曾任宰相的二哥呂大防擔心因此引起刑禍,一再寫信勸呂大鈞等把鄉約變成家儀或家學,“以免干政之嫌”。所以,《呂氏鄉約》一直作為呂氏家族躬行實踐的做法傳之后代,并且成為呂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呂學中最有實踐意義并顯示社會效果的,就是《呂氏鄉約》。當時的朱學(朱熹的學說)還在自圓其說之中,更談不上付諸實踐。而呂學兼收眾說之長,又有鄉約的實踐效果,聲名更在朱學之上。

  隨著北宋敗亡,宋室南渡,呂學也隨南遷的呂氏官宦和儒人帶到東南偏安之地,呂氏族人最先落腳的地方是婺州官居地。呂規叔(諱名大椇)從婺州遷入剡西辦鹿門書院,也把呂學帶入嵊州。呂規叔家族自五世祖呂公著起,“登學案者七世十七人”,呂公著為慶歷進士,官至宰相,自他之下,“大用者二十七人”,換句話說,從他算起,呂氏一族出了四十四名出類拔萃的學者,其中就包括呂規叔,他遷入了嵊州,成了呂學的傳播者。

  呂學在南宋,因博采眾長,沒有門戶之見,也不黨同伐異,又有實踐效果,為眾多儒者認同趨從,朝廷也無異議。而朱學,在韓侂胄當權時,曾被視為“偽學”,朱熹則被打成“逆黨”,學術活動也被取締。而呂學雖學說傾向朱學,成員與朱學一派有所交往,但未被牽連,仍在民間被遵從發展,直至后來由呂規叔的侄子呂祖謙,發展成學術上的東南學派(婺學),這是后話。

  明朝后,朱學被朝廷認可,其學說被朝廷作為“牧民”的統治思想。朱熹生前多次上疏,要以自己學說用作教化的愿終于實現。直至清代,他學說中的“天理”作為“三綱五常”的注解,全然成了封建統治的根據和說教。朱學的有效生命也隨封建統治一去不復返了。而此時,呂學仍安居于“家傳”地位,沒有走上廟堂,只是在呂氏族人中代代相傳?!秴问相l約》更是與呂氏族人如影隨形,繁衍到哪里,遵從到哪里。因而,非呂氏族人也仿照制訂“祖訓”、“族規”等,刊列于譜冊,在本姓族人中傳為規矩。至今在呂氏聚居地的祠堂和民居(臺門),還可以找到以呂學發祥的文化遺跡。

  呂氏鄉約最初直接實施范圍不會很大,也就是呂氏所在的本鄉本族,時間也不會很長。據學者楊開道估計,呂大鈞從創作鄉約到去世,除去中間外出任職,他實際在鄉里推行也就幾年而已。而這幾年,呂大鈞所做的則是開創性的工作,因此黃宗羲《宋元學案》專列藍田學案。后來,隨著呂氏的遷徙發族,鄉約的實施就蔚為可觀了。學者楊開道在專著里說:“呂氏鄉約的基本主張,在樹立共同的道德標準,使個人行為有所遵守,不致溢出標準范圍以外。這種步驟在禮學里面,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楊開道稱贊它在制度傳承上的意義。中國農村的成訓習俗向來是世代相續,口頭相傳,從沒有見之于文字,見之于契約。而制度必需成文,才可能行之廣泛。“由人民主動主持,人民起草法則,在中國歷史上,呂氏鄉約實在是破天荒第一遭。”(見《關中叢書》)另一位學者蕭公權也肯定《呂氏鄉約》的首創性:“呂氏鄉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制……此種組織不僅秦漢以來所未有,即明初‘糧長’‘老人’制度之精神亦與之大異。蓋宋、明鄉官、地保之職務不過輔官以治民,其選任由于政府,其組織出于命令,與鄉約之自動自選自治者顯不同科也。”(見《中國政治思想史》1982年版)

  《呂氏鄉約》被奉為鄉約的鼻祖,對后世影響很大,見之于各姓氏家譜的鄉規民約不勝枚舉,也是看中《呂氏鄉約》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鄉里族人“勉為善,而恥為不善”,風俗自然就會改善。一種好的制度總是會有人來仿效學習的?!秴问相l約》的文本還被翻譯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家。金安國(1478?1543)就譯成《呂氏鄉約諺解》一書。至今朝鮮流行的有關鄉約制度的書籍近20種。

  可見,一種學說的生命力,并不在于當時的名氣和轟動,而在于它的實踐性和被實踐檢驗的效果。呂學中的《呂氏鄉約》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不無借鑒意義。

  (呂先義)

  摘自嵊州新聞網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