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養魚是站在塘邊穿雨鞋,現在養魚可以坐在岸上穿皮鞋。”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勤勞村養殖戶沈連寶說,多虧了村里來的“魚塘博士”,他們不拿一分錢,管起魚來卻常常比自己還上心。這些“魚塘博士”來自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原居林便是其中一員。
南潯區是全國聞名的淡水養殖區,漁村的科技特派員既是來做研究的,更是來促生產的,他們把實驗室“搬”到魚塘里,把研究成果第一時間應用在養殖產業中,讓漁村的老百姓們嘗到不少甜頭。
“你看我的魚吃得多歡!”在看到魚塘里的鱸魚在“跑道”上歡騰地“奔跑”、跳起來搶食時沈連寶心里樂開了花。
“跑道養魚”是“魚塘博士”們給村里帶來的新方法,沈連寶介紹,傳統的水產養殖比較粗放,塘里水質混濁、岸邊雜草爛泥也多,夏季魚吃食少、死亡率高、水污染嚴重。
而現在他的池塘中間有四條長25米、寬5米的水泥槽,這就是魚兒們的“跑道”,“跑道”占池塘5%左右的面積,其余池塘面積則養水,“跑道”邊的一臺“推水增氧”裝置,使塘水保持24小時循環流動,還能定期將魚類排泄物、飼料殘渣分離出養殖水體,形成小池養魚、大塘養水的模式,“喂食時就坐在‘跑道’邊的格柵上,既不曬也不臟”。
由于“跑道”里養殖密度大,剛開始漁民們也有擔心,有時看到魚吃少了、懷疑生病了,都會給原居林打電話。“無論是幾點,他都會認真聽完我的問題,然后幫我想辦法。”沈連寶說,平時有原博士做魚塘的“家庭醫生”,周末還會有淡水所“紅色星期六”的其他專家“集體會診”,魚當然能養得好,“用藥少,生長快,肉質緊,價格比傳統方法養殖的魚要貴6到7元一斤,今年魚塘里的8萬斤鱸魚已經全部訂出去了。”
今年5月,沈連寶向原居林反映說魚在夜間11點后即使推水力度開到最大,還是不活躍。原居林把車開到魚塘邊,在里面蹲守了兩天兩夜,每隔三小時就測一次魚塘水含氧量,30多次的數據記錄下來,他竟然發現塘水容氧量有固定的升降規律。
根據這份數據變化圖,他告訴沈連寶可以買一臺純氧裝置,在幾個固定時間點給魚塘提供純氧,能達到成本與效率的平衡。沈連寶按照他的說法實踐后效果立竿見影,魚兒們晚上也不會“厭食”了。
原本只是按照老輩們的經驗養魚,如今沈連寶看到把科學技術運用到實際生產中的作用,也更加積極配合“魚塘博士”們的科研工作,“連我80歲的老丈人都學會了如何使用手持測氧機。”
(黃 筱)
摘自新華網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