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刷”在農村墻上的 時代變化和政策變遷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出重拳,掃黑惡,促穩定,保平安”——刷完一天中最后一條標語后,68歲的馬留彬累得胳膊都快抬不起來了。馬留彬是河南省尉氏縣大馬鄉人,今年一開年,他就忙活起來,隨著中央掃黑除惡專項工作的開展,鄉里有好幾百面墻等他去刷上宣傳標語。

  行走在中原大地的阡陌鄉村,映入眼簾的各式墻面標語常常引人矚目,成為中國鄉村的一種特有文化現象。在中國農村的這面墻上,歷史以“墻面標語”這種鄉土中國特有的形式,記錄著國家社會發展進程中每一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時刻。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墻頭標語的變化,濃縮了時代變化和政策變遷,見證了社會發展。

  “站在墻上的歷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莊重的黑體刷下這條標語后,年輕的卜憲升意識到一個新時代開始了。與這個標語同時期的還有“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等等。

  今年60歲的卜憲升也是尉氏縣出了名的“寫家”,記不清自己是從哪一年開始刷標語,這一刷就沒有斷過。讓他至今記憶深刻的還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己刷下那條新標語時的驚奇與歡欣。

  1978年深秋的一個晚上,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安徽鳳陽縣東部小崗村一個茅草房內,18位農民冒險在一份契約上按下紅手印實行“大包干”,成為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第一聲春雷。春雷喚醒了中國農村大地。卜憲升回憶說,夏收后的一天,他提著涂料桶,在很多村的后墻上,刷寫“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標語時,村民們爭相圍觀。

  自那以后,農村各地的墻面上,以往鋪天蓋地的“以階級斗爭為綱”之類的政治口號逐漸被嶄新標語覆蓋,以發展經濟、發展教育、計劃生育、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等為主題的宣傳標語紛紛上墻。

  其中,計劃生育標語成為人們的集體記憶。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好”“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絕三胎”等標語長時期、不間斷地強力宣傳,這些標語在墻上存留的時間也是最長的。到20世紀90年代初,變化為“生男生女都一樣”“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等更文明更人性化的標語。如今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推開,“一個太少,兩個正好”“一對夫妻準生倆娃 一個養爹一個養媽”等鼓勵二孩生育的標語隨處可見。墻面計生標語的變化,反映了我國人口形勢的變化和政策變遷。

  除了計劃生育,農村墻頭標語更多的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一個個具體體現。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這些被馬留彬刷在村口最顯眼位置的標語,無一不成為歷史的記錄。其中為倡導改善農村道路、發展經濟,“要致富,先修路”更是成為膾炙人口的口號。

  進入新世紀以來,一股股惠農政策的春風吹進鄉村。“農民種地,政府貼錢”等標語口號也被刷上了墻,深入人心。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與美麗鄉村、深化改革、脫貧攻堅等政策有關的標語紛紛上了農村的大小墻面。馬留彬說,即使到現在,農村“這面墻”還是國家政策的重要宣傳傳播方式。

  不久前,“環境靠大家,關系你我他”“保護環境,造福后代”這些標語被馬留彬刷到尉氏縣大馬鄉小馬村公路邊的墻上、群眾的房前屋后。近年來,建設美麗鄉村、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成為廣大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

  “現在農村生態環境和從前相比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留彬所在的尉氏縣也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市場化服務,為農村統一配備大型分類垃圾桶、地理環保桶、環境巡查車等設備,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卜憲升則刷了不少和脫貧攻堅相關的標語,而且格外突出。“‘貧窮落后不光榮,好吃懶做很可恥’‘扶貧路上,不落一人’這些個標語都是斗大字體,離一二里地都能看得到。”卜憲升說,“標語要讓群眾明白脫貧不能等靠要,自力更生最光榮。”

  在他看來,在當前全面打響的扶貧攻堅戰中,這些標語起到的是一種教化人心、營造氛圍的作用。

  “咱老百姓大都很樸實,國家政策倡導什么、弘揚什么,這些自然而然也會成為引領農村風氣的風向標。”郎軍立說。

  “人圍得越多,寫得越提勁”

  最開始是農村民辦教師,后來做了鄉鎮電影放映員,此后又去了鄉鎮司法所工作,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自幼喜愛書法的馬留彬唯一沒有丟下的就是下鄉刷墻頭標語。

  這個皮膚黝黑的農村老漢平常不愛說話,但一提到寫字嗓門就打開了。

  “在墻上寫的字叫美術字,和書法不一樣,書法講章法,美術字講統一,多筆收,少筆放,四邊靠墻向里讓。”馬留彬邊說邊比畫。由于常年在墻上寫字,很多顏料都滲到了指尖里,原本鮮艷的紅顏料也因為長時間累積變成了黑紅色。

  在同樣做過電影放映員的劉占國看來,一件沾滿顏料的衣服也是農村刷標語人的標配。“經常寫字的,家里沒有一件衣服是囫圇干凈的,再小心都不行。”劉占國說,寫字的時候顧不了這么多,一心只想把字刷好。

  “直接提筆上墻,不打草稿不畫線,一次成,要是顧這顧那就寫不成了。”劉占國說,像他們這幾個老“寫家”,“黑體、仿宋、隸書、楷體字體都能寫,也不是我們說大話,國家級書法家很多,敢上墻的還真不多。”

  而在農村刷標語還有個特別的體驗,通常會有不少人圍觀,人圍得越多,寫得越提勁。

  這些“刷字的”還有一個習慣:出門在外不看風景先看墻。“看到好的字先記下來,看他們怎么寫的。”馬留彬說,看到不好看的、寫得不齊整的,恨不得把它們都涂掉重寫。

  “政策宣傳標語一般是白墻紅字,公檢法的是白底藍字,美麗鄉村的是白底綠字,這個可不能錯,錯了就不好看了。”馬留彬說,這也是鄉村刷墻人長年總結而成的經驗。

  最近一兩個月,馬留彬一口氣刷了200多條標語,全都是關于“掃黑除惡”的。

  “大馬鄉有60多個村,每個村都得保證有兩三條,清一色白底藍色黑體字,看著莊重,這是中央定的大事。”馬留彬指著大馬鄉西王村一排剛刷過的墻說,這些墻緊鄰著主干道,過往的人比較多,是重點區域。

  “都是老百姓自己的院墻,刷之前跟他們打聲招呼,說來刷個標語,大家都很支持。”馬留彬說,刷了50年了,還沒有碰到哪一家不讓刷的。

  哪些能刷哪些不能刷,這些“刷字的”心里都很有數。“有些不符合中央政策、違背公序良俗的給多少錢也不能刷。”卜憲升說。

  基層干部告訴記者,能在農村刷標語的,大都是有鄉村教師背景的文化人,不光字要寫得好,還得要真喜好這個,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覺悟高、人品好的農村“明白人”。

  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40年來,與改革開放進程一樣風云變幻的,還有農村這面墻。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商業廣告涌進農村市場,圖文并茂的廣告宣傳語成為農村墻面的一大亮點。“最開始是太陽能、冰箱、彩電、洗衣機等一些家用電器,最近幾年汽車、房子的廣告越來越多了。”馬留彬說,尤其是農村淘寶,現在基本上村村都有,說明咱農民群眾有能力消費,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有關統計稱,農村墻體廣告的占比中,農資類廣告從2011年的76%陡降至8%以下,汽車類廣告從2011年的3%升至20%以上,電商類廣告從無到有,如今已經超過40%。

  塑造農村這面墻的除了市場經濟的力量,還有新時代農民向善向美的樸素追求。傳統道德和鄉風文明的提倡,讓農村這面墻的內容和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元。

  “字”也不再是農村墻頭的唯一元素,一幅幅手繪畫讓農村墻頭逐漸變得既有“顏值”又有“氣質”,農村這面墻以百姓更加樂于接受的方式潤物無聲地繼續履行使命。

  在河南汝州的大小村莊,一幅幅漂亮的山水畫,一條條富含哲理、明白實在的諺語、政策解讀在鄉間村頭裝扮著農村墻體;河南蘭考農村,圍繞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要內容,建成了由家風家訓、村規民約、孝道公約和健康養生等板塊組成的文化墻。

  “現在咱們老百姓再也不信那些大話、狠話的標語了。”刷了50多年標語的河南內鄉縣齊保東老人對墻頭標語的變化深有感觸。

  還有不少地區的農村采取圖畫、詩詞、順口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經典國學、道德文化等內容“搬到”了墻上。

  “日子越過越美,農村這面墻也越來越好看,有墻的地方就有政府在,老百姓喜歡看,看了心里有底兒。”齊保東說。

  墻面標語的宣傳效果究竟怎樣?一句話不無道理:農村刷墻,天天可見,你無法拒絕。在信息傳播手段日趨多樣的今天,作為一種最經濟、最有效的宣傳方式,墻面標語仍將在我們的視線中,持續見證每個時代的變遷。

  (劉雅鳴    史林靜)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