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烏鎮戲變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八十多歲的桐鄉花鼓戲藝人屈娟如,描眉畫眼,以小生的扮相登上了烏鎮的古戲臺,咿呀凄婉地唱一段男女相會的故事。

  臺下游人如織,可本地人若不是仔細留神也一時聽不懂,何況外鄉人。于是大多數人不過駐足片刻,可就這一瞥一聽,也都品出些若有若無的傳統味道。這“味道”便是烏鎮的某種成功——來烏鎮看的不僅是水鄉傳統建筑物,更有歷史文化的生命力。

  屈娟如知道烏鎮戲劇節,可她從沒去看過。她自認“看不懂”,只依舊當好自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角色,每天雷打不動地登上烏鎮東柵的古戲臺唱戲。

  她的戲,和年輕人的戲之間,看似屬于不同的“年代”、處于不同的“時空”,可傳統與現代之間,總有切不斷的絲絲縷縷,在江南古鎮的白墻烏瓦小橋流水中,牽著新一代鄉鎮青年拾起屬于的文化自信。

  本土與隔閡

  當時51歲的邱立紅也想不到,會突然冒出一位90后徒弟。

  他每年農閑時都會去桐鄉的農村演出,雖然也能搞個百來場,可觀眾幾乎全是老頭老太。三跳這項桐鄉傳統的民間曲藝,傳說是京杭大運河上的纖夫們,劈了纖板做道具,邊敲邊唱的“纖板書”,講的多是勸人為善或是忠孝禮義的古事,不少年輕人并不愛聽。但或許終究是受了烏鎮戲劇節的些許觸動,2016年當呂安迪經人介紹、上門拜師,說是想融合三跳和話劇時,邱立紅很快就答應了。

  二十多歲的桐鄉小伙呂安迪高興壞了:他終于有了回家打拼的機會。多少年來,科班學表演的青年絕大多數要留在大城市,才能繼續自己的演藝夢。若要回桐鄉,出路寥寥無幾,要么去桐鄉市越劇團,要么去文化館或文化服務中心,排練一些文化下鄉的節目。

  于是,“烏青劇社”水到渠成地成立了,取名“烏青”,意為“烏鎮青年”在故鄉排演話劇。巧合的是,在明清時期,烏鎮常與河對面的青鎮合稱“烏青鎮”。呂安迪查了《桐鄉縣志》后,以三跳的傳統戲文改編劇本,創作了一出摻入桐鄉方言和地名的喜劇,講述一家烏鎮當鋪在歷史上的浮沉,取名為《當》。

  這個飽含本地元素的話劇,很快通過篩選,得以在2016年烏鎮戲劇節的“嘉年華”演出。街頭表演,地點就在烏鎮西柵景區枕水酒店的西碼頭附近,那是個熱鬧的拐角。呂安迪記得,他去勘察場地,偶遇黃磊、賴聲川等戲劇節的“大佬”。他朝著他們喊:“我們是本地劇社,請多關注。”想不到“大佬”們紛紛響應,豎起大拇指鼓勵了一番。畢竟,那是“高大上”的烏鎮戲劇節上,第一次出現本地“土”劇社的身影。

  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烏鎮戲劇節期間的游客,多是來自上海等大城市的文藝青年,但呂安迪卻察覺了另一種更有趣的景象——話劇《當》上演時,用他桐鄉話與觀眾互動:“桐鄉人請舉手。”6場演出下來,每場舉手者都在半數以上。呂安迪嘗試著恢復傳統曲藝街頭表演的特色,插科打諢,喊著“不好聽就跳河”,還現場擺攤請觀眾們典當東西。因為“接地氣”,連河道里劃船的船工也靠近來聽。

  在烏鎮戲劇節,這已經是最能讓本地人“看得懂”的劇目之一了——船工費建萍,烏鎮本地漁民,來烏鎮景區劃船十多年,本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可他在烏鎮唯一看過的戲是“至少還知道故事情節”的“白蛇傳”。村里人問過他:戲劇節的戲好看嗎?他說還可以。于是村民們慕名而來,然后個個說“看不懂”。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戲劇節可以像烏鎮戲劇節一樣,結合自身獨一無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不遺余力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位美國戲劇教育家如此評價。

  埋下文化的種子

  “我們得跟著文化走。”民宿老板周華鋒說,近年來他不少在外經商、打工的伙伴們都回來了,在烏鎮從事的都 是文化產業。

  相比同在烏鎮唱花鼓戲的屈娟如,年輕人或許更喜歡呂安迪——2017年4月,在桐鄉市區某辦公樓里,烏青劇社擺了60把椅子,演了3場話劇《當》,劇社通過微信售票,票價80多元,賣出了大半座位,觀眾大多是桐鄉的年輕人。一場戲90分鐘,共有笑聲60次。 其中一場,三跳藝人邱立紅也來了。這是他第一次看話劇,雖然“沒太看懂”,但他覺得這應該是年輕人喜歡的形式。若能讓三跳這種傳統曲藝得以傳承,他不反對。而記者采訪的多位烏鎮老居民,竟也都知道桐鄉出了本土劇團,也看好這幫年輕人——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

  呂安迪已在桐鄉安頓。每周末他會在一家民營培訓機構教孩子們表演。面對孩子們,他會刻意講一些自己從縣志以及三跳戲文里看來的故事和習俗;他回高中母校講座,談的也是桐鄉故事。

  烏鎮戲劇節主席和發起人的陳向宏也同時傾向于“文化傳承”,畢竟烏鎮是茅盾等大家的故鄉,若自己的文化都面目模糊,烏鎮將與其他風光小鎮無異。

  戲劇節之初,烏鎮耗資4億元開建大劇院,一些破舊的老宅被修成小劇場,幾位知名導演籌劃起這頗具“國際范”的文化節日。而另一頭,屈娟如被鄭重地挽留在古戲臺上。她依舊記得2001年,她正在一家工廠食堂里做幫工,聽說要登臺唱戲,心頭一緊,二話沒說辭了工。她說“多光榮啊”,烏鎮這么多游客都能聽到桐鄉花鼓戲。

  在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建衛看來,烏鎮的文化使命,在于讓老藝人有更大的平臺,也讓年輕人有傳承創新的機會。這些年的烏鎮戲劇節,常有為烏鎮景區員工以及桐鄉本地百姓而辦的“加演場”。陳向宏曾表達過自己的希望,讓烏鎮的孩子從小就有戲看,從小在這里就能接觸到國際級的戲劇、美術,將來也會有自己的戲劇社團。

  文化的種子,就此埋下;未來發芽的,將是文化自信。邱建衛介紹,來參加烏鎮戲劇節的年輕人中,至少已有十來位回到中西部的故鄉,在當地創辦社團、排練劇目,將有更多人來影響更多人——來自日喀則的一批農牧民兼職演員,已在上海援藏干部牽線下參加了2017年烏鎮戲劇節的嘉年華活動。

  若放大來看,不少中國小鎮正打造著“特色小鎮”,比如黃酒小鎮、珍珠小鎮、襪子小鎮等等,要是也能如烏鎮戲劇節一般,埋一顆種子,就可讓更多鄉鎮的孩子們了解本地特色和傳統,并能為之驕傲。

  (孔令君)

  摘自《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