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征珊珊出生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同橋村,父母從事絨花制作。從小耳濡目染的她,對絨花制作有著特殊的感情,還有著一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心。
辭職返鄉 立志“復興”千年技藝
江南絨花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時期。那時的仕女們都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作為裝飾,但鮮花受制于時令,不是四季常有,又易枯萎。因此,不枯不敗、精致唯美的絨花便應運而生。由于諧音“榮華”,絨花也被當成富貴吉祥的象征,在武則天時期就被列為皇室貢品。進入明清后,絨花“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廣大百姓喜愛的吉祥飾物。
絨花曾經的銷售盛況,只存在于征珊珊的記憶里。父親經營的那家制花廠,最鼎盛的時候有一百多號人。但從20世紀90年代起,鮮花不再稀缺,揚州和南京的絨花廠也紛紛倒閉,純手工制作的絨花就如同元稹詩中的“官花寂寞紅”一樣,逐漸被人忘卻,而絨花藝人也紛紛轉行。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潮,2006年,絨花被評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因產品單一,又無法量產,加上老手藝人越來越少,傳統制花廠的經營依然難以為繼。眼看這門流傳千年的技藝逐漸被人遺忘,征珊珊果斷辭掉上海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繼承了這門“夕陽”手藝。
打破桎梏 賦予絨花時尚元素
傳統絨花制作需經過染色、下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藝。制作一朵直徑約十厘米的絨花,至少需耗時兩三天時間。因為絨花制作周期長,收益少,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征珊珊一邊向擁有30余年絨花制作經驗的媽媽學習,一邊對外做宣傳推廣,她想讓更多的人認識揚州絨花。
2014年,征珊珊慕名找到南京絨花傳承人趙樹憲,向這位六旬老人拜師學藝。當時,趙樹憲正苦于招不到傳人,非常欣慰:“姑娘,你只要不嫌做絨花沒出息就好,這門手藝太需要新鮮的血液了!”
學有所成后,征珊珊回到揚州重振家中的絨花廠。為此,她還把一些絨花制作老藝人聘回廠子。大學期間開網店的經歷,讓征珊珊選擇了開設淘寶店來銷售絨花,但是新店加上小眾的消費人群,銷售情況并不樂觀。入不敷出的日子里,父母和家里的老人都勸征珊珊放棄這一行,她搖搖頭說:“不,現在拯救瀕臨消亡的絨花技藝,比賺錢更迫在眉睫。”
2015年,征珊珊看到一本著名手工雜志在征集非遺手工藝術品的照片。她覺得這是個宣傳自家絨花的契機,就和母親日夜趕工一個多月,制作了十多朵絨花作品。請專業攝影師拍攝后,她向雜志社投了稿。對此,一開始父母都覺得不太靠譜:“八字沒一撇的事情,耗費一個多月時間去苦心制作,值得嗎?”征珊珊卻倔強地表示:“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我們也得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好它。因為不做,就沒有一絲希望了。”結果令一家人喜出望外,她們投去的絨花攝影作品被那家雜志全部選用,其中一張還登上了當期的封面!這等于給征珊珊做了一期免費廣告,她的網店因此漸為人知。
征珊珊還開通了博客、微博、公眾號等各種可以對外發聲的社交賬號,通過圖片和視頻去介紹絨花。
發掘市場 “非遺之花”在全世界綻放
經過一番技藝創新和宣傳后,征珊珊又通過參加婚慶博覽會,將高貴典雅的絨花配飾,推廣到了潛力巨大的婚慶市場中。
2016年夏天,征珊珊受愛馬仕邀請,用絨花工藝制作了長達1.6米的羽毛櫥窗裝飾,首次把絨花打造成為裝置藝術。后來,通過參與廣交會、出國訪問等方式,征珊珊發現外國也有市場。她又經電商及線下平臺簽訂出口訂單,將絨花推向國際市場,遠銷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多個國家,使“非遺之花”在全世界綻放!
今年夏天,清官劇《延禧攻略》的熱播,也讓絨花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火了一把。原來,去年6月,《延禧攻略》劇組的造型師通過網絡聯系上了征珊珊,一共向她定制了19款絨花發飾,該劇有清史專家把關,對服飾要求很嚴格,自然不同于一般的絨花買家。于是,征珊珊把師傅趙樹憲也請出了山,師徒二人親手做了一個多月,才把《延禧攻略》劇組所需的絨花全部制作完成。由于這部電視劇的火爆,征珊珊的絨花生意也是極其火熱,她的絨花訂單,已經排到了2019年夏天。
現在,征珊珊年收入已高達百萬,她把古老絨花變成“時尚潮品”的同時,也帶富了一方鄉鄰,給上百位老人和無業女性提供了就業崗位。征珊珊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絨花這門手藝,將美好的華夏千年技藝薪火相傳。(王新同)
摘自《鄉鎮論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