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世界第一大魚市——東京筑地魚市結束了83年的歷史,整體搬遷到了豐洲,豐洲魚市接棒“東京廚房”的重任。最近,記者來到新開張的豐洲魚市。當天是周六,飲食店、商店第一天對外營業,人山人海,每一家小吃店門前都排起了長隊。據報道,當天有4萬人來到了豐洲魚市,有些游客排隊將近兩小時才吃上飯。
見證了日本魚市歷史
新建的豐洲魚市由三棟獨立建筑組成,面積約40公頃。市場整體功能設置與筑地魚市無異。除了海鮮批發、競拍和交易市場,還有青果市場。市場內有海產、蔬果、干貨、廚具的零售,以及壽司、海鮮飯、拉面、雞蛋燒等各式各樣的美食,這部分是游客和吃貨們的天堂。
市場內還有各種各樣與水產品有關的商店70多家,比如漁具店、海鮮干貨店、漁業資材店、漁夫長靴店、道具店等,各種頗具日本特色、返璞歸真的商品也能讓旅游者一飽眼福。游客可以通過大玻璃櫥窗看到市場內商家買賣的情景,貨物進出、買賣雙方交涉,都成為風景。但是之前在筑地市場,人們是可以近距離看到買賣情景的,豐洲魚市的觀覽方式給人一種距離感。
長年以來在筑地魚市頗有人氣的金槍魚競拍參觀項目,在豐洲魚市得以延續。10月15日開始,游客可以在豐洲魚市參觀金槍魚拍賣。不過要起個大早,競拍早上五點半就開始了。
“豐洲魚市一日游”
市場內還有魚市的歷史圖片展覽。日本魚市始于1644年,漁夫們把魚供奉給江戶幕府,剩余部分拿到橋邊販賣,形成“魚河岸”,這就是筑地魚市的前身,有的壽司店的招牌上就寫著“創業江戶末期”。“從日本橋到筑地,再到豐洲”,見證了日本魚市的歷史。
據統計,筑地魚市每天近4萬人進出,賣出商品約1600噸,日成交額15.5億日元。近年,筑地魚市成為東京知名的觀光勝地,魚類拍賣場所對游客開放,使得外國游客也紛至沓來,并把筑地視為現代日本文化的代表性風景。在東京都的觀光介紹資料中,筑地儼然成為重點介紹的景區。豐洲能否很好地把筑地這一品牌發揚光大,值得期待。一些旅行社已經開始策劃“豐洲魚市一日游”。
記者在豐洲魚市深切感受到種種旅游元素:市場內的引導牌、標識都是日文、英文、中文三種文字,頗有國際化感覺;外國游客很多,耳邊不時聽到英語、中文、韓語等。由于每家小吃店門口都聚集著眾多食客,各路隊伍混雜,店員有些不知所措。不過顧客盈門,店家總是喜笑顏開。整體市場給人一種非常清潔的感覺,不過在記者看來,相比于老的筑地魚市來說,豐洲魚市“海鮮味”略有不足,反倒是鋼筋水泥的味道更濃一些。
日本魚市已成觀光景點
在日本各地海岸,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魚市,大阪、神戶等地也都有較大規模的魚市,比如大阪市中央販賣市場、神戶中央販賣市場等。日本的海鮮市場有成為觀光景點的趨勢,其共通的賣點是“金槍魚解體秀”。
兩年前,記者到了東日本大地震重災區宮城縣的氣仙沼,發現當地人在海邊的廢墟上重建了海鮮市場,也像筑地魚市一樣,開放“金槍魚解體秀”讓游客參觀。氣仙沼的魚市就設在海邊。看到漁船歸來后,漁夫以及魚市場的中間商、賣冰塊和箱子的商家開始忙碌起來,他們之間已經進行過無數次交易,因此形成了套路——魚兒從船上卸下,即刻被墊上冰塊,裝箱后被送到市場,送到消費者面前。市場里,各種新鮮的魚兒以及文蛤、海螺、扇貝等十分誘人。清晨或是黃昏,魚市場邊的港口停靠著大大小小的漁船,構成一幅美景。
在氣仙沼魚市的旁邊還有個氣仙沼海之市,一樓集結著水產品加工店和飲食店,二樓有觀光信息中心,游客在這里可以得到當地的各種旅游信息。氣仙沼的鯊魚卸貨量為日本第一,這里還有日本唯一的鯊魚博物館,展示了許多鯊魚標本。氣仙沼的海岸和魚市在此前的大地震中遭受重創,觀光信息中心內的電視屏幕上滾動播放著災區復興錄像,在當地人看來,災區的復興也成為一種旅游資源。
(黃文煒)
摘自《環球時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