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天津市武清區梅廠鎮東陳莊村的設施農業園中,不少工人利用難得的農閑時間,到農家書屋延伸服務點看書。
書架就設立在大棚外的休息室里,記者看到不僅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等重要主題圖書,也有《農村政策與法規》《大棚黃瓜生產實用技術》《實用養生保健中草藥》等有關農村政策、種植技術、醫藥保健方面的圖書和期刊。作為東陳莊村農家書屋延伸服務點,這里的200多本書刊帶給靳禹臣和他的工友們很多新變化。
延伸服務有創新 村里村外全覆蓋
陳莊村設施農業園中有126個種植大棚,村民靳禹臣和工友們長年在這里干活。
一些工友表示,有時候干著活還想著要去一趟村里的農家書屋,但到收工時實在太累,去書屋的念頭也隨即打消了。“現在好了,我們在大棚邊上就能找到需要的書。比如,葡萄種植方面的書,多看看我感覺挺有用。”老靳說起葡萄采摘之前的讀書心得,現學現用的效果讓他非常滿意。
“駐村工作組去年一到我們村,就在組織閱讀活動和書屋的維護使用上下功夫。現在不僅村里的農家書屋使用率得到了明顯提升,還在1公里外的設施農業園建立了延伸服務點,真正實現了全覆蓋。”梅廠鎮東陳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單洪歧告訴記者。
東陳莊村是天津市新聞出版局結對幫扶的困難村。該局駐村工作組積極發揮天津市新聞出版局的職能優勢,在全面細致調研的基礎上,深化農家書屋延伸服務工作。2018年3月在務農人員集中的設施農業園設立了農家書屋延伸服務點,切實解決了農家書屋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田間地頭聊家常 村民關切記心上
憑借多年從事全民閱讀和農家書屋工作的經驗,天津市新聞出版局駐村工作組組長王宏勤意識到,要想在提升改造幫扶村農家書屋的工作中實現突破,扎實的調研工作是必要前提,更是一門學問。
“不能上來就問老鄉愛看書嗎,人家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王宏勤說。駐村工作組從一開始就注意如何更深入地與村民溝通,從村民們關心的事入手,把村民們看重的事放在心上,一點一滴地收集積累,了解村民們的真實想法。他們在田間地頭和村民們聊收成,在村街里巷和村民們聊家常;和老人們聊健康,和年輕人聊就業。“只要是我們村里人關心的事,他們3位都記在心上,和我們早就打成了一片,就是我們村里的人。”單洪歧說起駐村工作組,言語中透出樸實的親切感。
駐村工作組的3個人,不僅工作在村里,吃住也在村里。“每天忙完幫扶工作,我們都會一起分享當天同村民們拉家常的收獲,幾個月下來不僅了解到不少村民的讀書興趣,還總結分析出村中不同群體的閱讀興趣和需要。”王宏勤坦言,他們不僅肩負著結對幫扶困難村的艱巨任務,也牢記著新聞出版工作者的職責擔當,始終把幫扶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記在心上。
篩選書目有方向 星星之火顯成效
在深入了解東陳莊村基本閱讀情況的基礎上,駐村工作組和該村黨支部、村委會商議決定設立農家書屋延伸服務點,將該村農家書屋中很多與大棚種植有關的科技類圖書,以及其他篩選出的時政類、社科類圖書放置在這里,盡可能滿足長期在村外工作的工友們和科技人員的閱讀興趣和實際需要。
延伸服務點的設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們的閱讀習慣,在大約半年的時間里也催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于倩是負責這片大棚的技術員,說起這個農家書屋延伸服務點,今年30歲的她有些靦腆,“書架擺到了跟前,想看技術類的書,伸手就能拿到,很方便。時間一長,我感覺自己的知識增加了,想看的書也多了。”
現在每到閑暇時間,靳禹臣和工友們再不像以前那樣要么打牌、要么看手機,更愿意幾個人聚在延伸服務點借書看。“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我只上了五六年學,就是再想學習也沒機會。”66歲的老靳回憶當年,始終感到遺憾,“現在忙活完棚里的事,一出來就能翻翻書,不光能給咱農民解決實際的種植問題,還能讓像我這樣愛看書的老百姓‘享受’一把。”靳禹臣一提到讀書就打開了話匣子,情不自禁地念出了“白頭方悔讀書遲”的詩句,一時間休息室里掌聲四起。
(韓萌萌)
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