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醫學專業碩士畢業不當醫生。
死活要嫁給一個外地男人。
辭職。
李丹陽說,這是她成年后做過最背離父母期望的三件事。而現在,這已經成為她做得最正確的三件事。
的確,如果沒有這三個“叛逆”的決定,也許就沒了今天的微信母嬰大號“年糕媽媽”。如今,這個母嬰大號粉絲1200萬,頭條篇篇“10萬+”,旗下電商板塊“年糕媽媽優選商城”月交易額5000萬元左右,2017年初獲得經緯中國和紫牛基金追加的6000萬元B輪融資。
“我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我經歷的一切都是得到。”
李丹陽生長在浙江衢州。和很多傳統的家庭一樣,父母對于李丹陽的期待是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回到家鄉找個穩定的工作,再找一個本地男人,結婚生子,安穩地過一生。
一直以來,李丹陽的成績都名列前茅。2003年高考,她考上了浙江大學,卻被家人禁止報自己想念的新聞系。“這么高的分數一定要報醫學院,7年連讀好!”在家人的盼望下,李丹陽不情不愿地走進了浙大醫學院的大門。
李丹陽坦言,父母的這種性格對她影響很大,而改變她,讓她一點點沖破這種束縛的,離不開當時的男朋友,也是現在的老公以及年糕媽媽的CEO,林威。畢業之后,一直中規中矩的李丹陽第一次違背了父母的意愿,沒有選擇家鄉的醫院,而是進入中國平安,從事產品的核保和運營。
2013年懷孕后,李丹陽開始利用空余時間看一些育兒書。但在看書的過程中,也許是出于醫學專業的敏感,對于某個問題,李丹陽在看完國內常用的一些育兒書籍之外,還會翻閱外文資料去考證,并做筆記。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國內的育兒資料雖然很多,但真正寫得好的卻很少,不同的版本也存在說法互相矛盾的現象。尤其是在網絡上,很多育兒知識或不準確或已經過時,更不乏純粹出于商業目的而進行的誘導。
生下兒子“年糕”后,慢慢地,李丹陽開始把自己總結的資料整理成文章,發到各種媽媽群里和大家分享。當時,很多人都鼓勵她去寫微信公眾號。和老公商量后, 2014年7月31日,李丹陽發了第一篇微信文章,取公眾號名為“年糕媽媽”。
“我覺得創業是‘nothing to lose’,我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我經歷的一切都是得到。”李丹陽這樣說。
“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是改變這個世界。”
雖然現在的“年糕媽媽”已經成了在線母嬰大號,但最初辭職做這個公眾號的時候,李丹陽并不知道自己會踩在內容創業的風口上,只是單純地想要分享一些內容。
最開始,她保持一周三篇的更新節奏,逐漸聚攏了幾千粉絲。而當時在寶潔擔任華東區域供應鏈總監的林威有著不錯的收入,所以兩人并沒有太多經濟上的壓力。因此,在產假期間經營了一段時間公眾號后,產假結束時,李丹陽就開始考慮辭職經營公眾號,這樣也可以多一點時間陪伴孩子。
2015年初,公眾號粉絲數開始爆發性增長,“年糕媽媽”的更新頻率也由一周三篇改為了一周六篇,李丹陽招了自己的第一個助理,并開始組建團隊。而隨著林威的全職加入,“年糕媽媽”的未來方向也開始明確——做母嬰類垂直電商。
這個市場無疑是大的,很快就有投資人嗅到“年糕媽媽”未來的市場空間和商業價值,想要投資,這其中包括被年糕媽媽睡眠系列文章圈粉的經緯中國投資人,但李丹陽都拒絕了。
“那時候覺得并不需要資本介入,當時眼界不夠,覺得時間自由,錢又比上班時候多,做做無風險的小本生意挺好的。”李丹陽堅持這樣的想法,直到從知名主持人轉行為天使投資人的紫牛基金創始合伙人張泉靈找到自己。
“那天在上海,張泉靈問我的夢想是什么,我說用我的文章去影響其他人,她反問我,難道只想影響這一點點粉絲嗎?”李丹陽清楚地記得張泉靈這樣說,一個企業小而美是很容易的,特別大也很容易,但從小往大的過程很艱難,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個過程中如果有資本的推動助力,就能較輕松地度過這個階段。
李丹陽被打動了。于是, 2015年7月,“年糕媽媽”接受了經緯中國和紫牛基金的投資。“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是改變這個世界。” 李丹陽說,投資人傅盛對她說的這句話讓她充滿了動力。
“要切中用戶的需求,知道中國媽媽需要什么。”
醫學知識背景,對媒體的興趣和熱愛,還有商業頭腦和嗅覺,三十歲的時候,這一切忽然融會貫通起來,同時為李丹陽帶來了一個新的身份——“年糕媽媽”創始人。
“年糕媽媽”發展速度很快,不到三年時間,從單槍匹馬發展到兩百人規模的公司。但“快”往往也意味著更容易馬失前蹄。
2016年10月下旬,公司“雙十一”大促前突遇“信任風波”,有用戶發帖說在“年糕媽媽”的電商平臺“年糕媽媽優選商城”買到了假的花王尿不濕。“當時公司立即將同批次商品送到浙江省檢驗檢疫科學院,質檢結果并無問題。”事情處理完后,李丹陽反思,退賠標準定得太嚴,同時客服團隊本來人手就緊張、對投訴反應不及時,以及對待客戶解釋時還不夠耐心、充分,這些都是這場風波的原因。針對這些問題,“年糕媽媽優選商城”在產品詳情頁上貼出商家授權書,擴充了客服團隊,同時放寬了退賠標準,改成“15天包退30天包換”。
而除了這些,對于“年糕媽媽優選商城”,也有粉絲發出責難:“你不是寫文章的嗎,怎么賣東西了?說好的初心是不是變了?”李丹陽卻很坦然,很多人把商業當成一個骯臟的事情,其實商業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退一萬步講,沒錢養活好團隊,怎么生產好內容?
“我們現在的商業模式可能人家會覺得我們是一個電商,其實我覺得我們應該是一個育兒公司,因為我們的變現模式是多樣的,電商只是一部分,我們的整合營銷做得也很好。”她解釋說,“我們會跟一些大品牌合作,不光幫它們銷售產品,還給它做聯合營銷宣傳。比如我前段時間去德國,就是去到某品牌奶粉的奶源地,去它們的工廠,幫助粉絲們了解他們的一罐奶粉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從而放心去選購。這件事可能就不是隨便一個電商能夠替代的,因為我們本身是知識屬性、內容屬性,我們能夠賦予這個品牌這些價值。”
“我們公司的目標是‘讓1億中國寶寶得到更科學的養育’。而事實上,要實現這個理想,光有優質的內容輸出是不夠的,同樣需要優質的商品。”李丹陽說,自己現在在做的就是要切中用戶的需求,知道中國媽媽需要什么。
(莊鄭悅 竺昱澄)
摘自《杭州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