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思維看沙漠,它就是財富,是未來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寶地。
在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近三成,是生態治理的難點。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積極利用沙區土地、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在不毛之地搞種植、養殖、清潔能源生產,治沙用沙,開發沙草產業,讓荒漠造福人類,得到各國點贊。
荒漠掘金 世界點贊
“相比于傳統治沙方式,中國用功能性植物來固沙,不僅固住了沙,還能長出家具!”2017年9月10日,來自澳大利亞國家級科技研究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遙感科學家Neil Sims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考察防沙治沙項目時,這樣稱贊中國治沙植物——沙柳。
9月6日至17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中國鄂爾多斯市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大會高級別會議的賀信中提出“讓荒漠造福人類”。
內蒙古是沙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艱苦努力,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15年減少。
沙漠增綠 農企增收
“以前農牧民靠‘燒火棍子’取暖做飯,現在我們要讓他們靠廢沙柳條子致富。”內蒙古清研沙柳產業工程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一說。
沙柳,是沙漠中最常見的綠植,它似“網圍欄”般將沙地邊緣緊緊封鎖,改變了荒漠化惡劣的生存環境,在沙地治理中功不可沒。
在治沙人眼里,沙柳渾身是寶。“沙柳耐旱、耐寒、耐高溫、耐鹽堿、耐沙埋、抗風蝕、易繁殖、生長速度快,特別適合咱們這種沙地種植。”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林業局種苗站站長劉飛云介紹說。沙柳經過一系列處理,可以制成沙柳木型材,具備防水、防腐、阻燃、環保等功能,可以被廣泛應用于大規格沙柳木型材和裝配化沙柳木結構節能住宅,以及戶外景觀的木制品制作。
沙漠里能掘出的“金子”不僅僅有沙柳,內蒙古自治區沙草產業協會會長張衛東介紹,有的企業在沙地里種植蓯蓉、甘草、沙棘、鎖陽、苦豆子、葡萄、枸杞、水稻,有的企業在沙漠里搞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旅游等。同時,一些企業“吃沙、用沙”,以新材料為主的砂工業也悄然興起,用風積沙生產建筑瓷磚、生態透水磚。
目前內蒙古涉沙企業近300家,年實現產值近480億元,主要發展沙漠種植加工及新能源建設項目。
20世紀80年代,我國已故科學家錢學森提出沙草產業構想,十多年來,長期遭受沙害的內蒙古實踐他的理論,涌現出一批沙生藥材、沙漠葡萄酒、沙漠旅游等品牌產品。
“特別是沙生植物加工利用產業鏈條逐步完善,其中甘草、苦豆子、沙漠葡萄酒、沙地西瓜、莜麥、馬鈴薯等特色產業漸成規模,帶動上百萬農牧民增收致富,也給沙地披上大片綠裝。”張衛東說,現在內蒙古的沙漠、沙地擴展總體上得到了遏制,局部地區已在好轉,這與沙地種植業的發展不無關系。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說,“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積極利用沙區光、熱、土地等資源優勢,節約利用水資源,科學適度發展沙區特色種植業、生態旅游業、精深加工業等綠色富民產業,推動沙區走上一條生態改善、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前景廣闊 有待扶持
盡管沙漠普遍缺水,但充沛的光熱資源可以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發展“多采光、少用水”的沙草產業潛力巨大。
其實,沙漠還是人類健康產業的天然藥圃,其中生長著許多珍貴的藥材,它們是地球演化億萬年保留下的植物,耐寒、耐旱,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我國西部沙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張衛東認為,比如內蒙古,可以“以水為先、以水為限”在綠洲邊緣、黃河沿邊沙漠地帶,開發建設農業型的沙產業;在缺水無水的沙漠腹地則開發沙漠旅游;在交通條件較好的城鎮周邊,開發沙產業建筑材料;在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大漠,建設風力發電及光伏電站等清潔能源。當然,這些必須寓保護于開發之中,強調市場主導作用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尊重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的法則。絕不可逆自然而動,違背自然規律。
張衛東說:“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利用沙漠,人類一定會開發出來更多產品,這是其他地區無法替代的,有著極其廣闊的前景。”
(原碧霞 賈立君)
摘自《半月談》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