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看門人”說文化自信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祖籍南方,生于遼寧沈陽,很小就隨父母來到北京,住過好幾個四合院,沒想到快要退休了,卻當上世界最大一座“四合院”的“看門人”。

  在全國政協文史館的“文史大家談”講座上,63歲的單霽翔這樣打趣地自我介紹,引起一片笑聲。

  石渠寶笈特展引發“故宮跑”,《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萌萌噠”大清皇帝令人忍俊不禁,典雅的故宮日歷成了流行禮物……這幾年,故宮博物院連同其“看門人”單霽翔都成了“網紅”。

  單霽翔依舊平和淡然,穿著白襯衫,而下擺并不束于褲中,足蹬布鞋。現成的椅子他不坐,漫步于講臺,瞄著PPT,娓娓道來。他的講題是《堅持文化自信,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忠誠守望者》,其中頗多值得分享的主意。

  讓觀眾有尊嚴

  怎么讓禁宮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遺產、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單霽翔認為,管理者要從方便觀眾出發想問題做事情。

  “得讓觀眾有尊嚴。”他說。

  進故宮游覽曾是種痛苦,要排一個多小時隊,到售票窗口時筋疲力盡,進去后又找不著北,怎能有好的精神欣賞呢?單霽翔想,要能省下這一個小時、多看倆展覽,觀眾和故宮都會很受益。

  故宮果斷把售票窗口增加到幾十個,又開通網上訂票,觀眾如今幾分鐘就能進來。又有新設的512塊指示牌和電子告示牌,讓你走在偌大的故宮里,總能知道身在何處。

  端門廣場過去沒椅子,游客累了就圍著樹坐一圈。于是,單霽翔先加200把椅子,再把樹坑填平,四周安上樹凳,這樣就有位置供1000多人坐了。

  衛生間外女士總得排長隊,怎么辦?故宮來了場“廁所革命”:參考男女1:2.6的比例,增加女士專用衛生間,為此,博物院把一個職工食堂都改成了衛生間。

  故宮年接待游客逾1500萬,比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加起來還多,壓力極大。2015年6月起,故宮試行日限流8萬人次,并推行實名制售票等措施,收效甚大。單霽翔說,由此積累的游客大數據,可用來實現進一步的精細化管理。

  故宮要有尊嚴

  這幾年,故宮去商業化,大力整治環境,把外單位租用故宮場地辦商業展覽的一律清退,門洞等處的商店小攤也都關了。故宮自建的用作辦公室、食堂、浴室等的彩鋼房也全拆除,變成綠地。

  “希望大家來故宮看到綠地、藍天、紅墻、黃瓦。”單霽翔說。

  2013年,故宮禁車——公私機動車輛不能再開進故宮。法國前領導人奧朗德成了“吃螃蟹”的人。他的車被攔在午門前,單霽翔陪奧朗德步入故宮。

  “穿過午門走進故宮,我注意到奧朗德臉上有受震撼的表情。”單霽翔說,以前國賓都是坐車進故宮,到了地方還不知道,多遺憾啊。

  為保護文物,以前宮殿里都不開燈,黑乎乎地看不清,觀眾很失望。故宮決定改變,研發了專用的LED燈源和特殊燈架,點亮了紫禁城,讓皇家宮殿的壯麗呈現于人們眼前。

  “文物不修復、不展示也沒尊嚴。”單霽翔說。他上任后到故宮各處踏訪,所見有些讓人不是滋味,比如兵馬俑躺在庫房地上,石菩薩立在某個墻角,顯得很落魄。

  故宮因此設立了文物醫院,有約200位文物醫生,一半人看病診斷,提出方案,一半是能工巧匠,動手修復。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的就是這里的匠人,好評如潮,引得上萬年輕人都要來修文物。

  故宮騰出的一些建筑,修繕一新,就變成文物的新家。曾被風吹日曬雨淋的石菩薩,現在被請進慈寧宮。

  主動親近觀眾

  “展館再多,能來故宮看看的也是少數。”單霽翔說,這就要創新方式傳播,去主動走近觀眾。

  故宮要當數字時代的弄潮兒,把英文網站做得更強大,把青少年網站做得更活潑,讓人足不出戶就能查到故宮逾180萬件文物的信息。

  “掌上故宮”“每日故宮”“故宮展覽”“故宮社區”……故宮博物院推出多個手機應用程序,推廣故宮的生活方式,希望低頭族多來逛逛。在“故宮社區”,積分可以在紫禁城蓋房子,十分搶手。

  故宮在端門城樓建數字博物館,“我們是世界最好的!”單霽翔說。人們借虛擬現實等技術可細覽故宮和寶物,還能畫鳥、臨帖,虛擬試穿帝后華服。

  昔日的皇家冰窖棄用后,多年來當普通倉庫堆東西,現在它被改造成“冰窖”咖啡廳,可接待1000多人。觀眾可以邊吃快餐邊欣賞神奇古建。

  為親近觀眾,故宮走進社區做培訓,進行活躍的國際交流,為青少年開設教育課堂。

  “孩子到故宮是空手而來,滿載而歸。”單霽翔說,他們一定會對傳統文化有新認知的。

  故宮北院區正在北京海淀建設,將展示豐富的故宮珍藏,并設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這意味著更多文物會“活”起來。

  “再奮斗三年,故宮對公眾開放的面積將超過80%。”第六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屆時,紫禁城將迎來六百歲生日。

  中國的自信,根本上乃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對此,單霽翔深以為然:“擁有了文化自信,一定會有光輝燦爛的未來。”

  (顧錢江)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