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2016年10月發布《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以來,各地方政府積極制定針對性措施,陸續出臺了實施方案。
20余省份出臺重點群體增收計劃
2017年12月,北京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也出臺了《上海市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實施方案》。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相關增收計劃,包括河北、河南、廣東、廣西、山東、湖北、湖南、云南、甘肅、寧夏、四川、陜西、浙江、遼寧、安徽、天津、福建、內蒙古、青海、北京、上海等地。
讓7大重點群體的錢包鼓起來
梳理各地的增收方案可以發現,政策均瞄準了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干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七大重點群體,提出有針對性的激勵計劃。
為何要選擇這些群體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表示,這七大群體代表了勞動者中的大多數和關鍵少數。例如,科研人員是知識分子群體的縮影,技能人才是大量企業職工的典型,基層干部隊伍可以輻射到各級干部與公共管理從業者。因此,政策選擇的目標群體具有明顯的帶動引領能力,對全體城鄉居民增收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有哪些“量身定做”的增收措施
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巨大,就業方式和收入來源結構不盡相同,各地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出臺了不少“量身定做”的激勵計劃和政策。
——技能人才。北京提出,創新技能人才薪酬提升機制,引導企業合理確定技能崗位薪酬水平,薪酬增速可快于其他崗位。浙江、廣東、甘肅等地要求,對重點領域緊缺的技術工人在城市落戶、購租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支持。
——新型職業農民。河南提出,支持職業院校采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等方式開展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到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浙江明確,支持大中專學校辦好涉農專業,培育一批“農創客”“新農人”。
——科研人員。北京提出,賦予本市高校、科研機構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使其能夠結合崗位特點實行靈活的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辦法,保障科研人員的合理工資待遇。廣東提出,允許列支勞務費、人員費、績效支出等用于人力資源成本補償,并提高列支比例標準,明確績效支出不計入總量調控。
——小微創業者。安徽提出,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提高創業成功率。對創業失敗的失業登記人員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并及時提供各種就業服務。河北提出,開展減費讓利,嚴格限制對小微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咨詢費等,對發展前景好但暫時困難的小微企業,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水平。
——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北京提出,強化民營企業家創業激勵。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市屬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合資經營。遼寧提出,減少對企業點對點的直接資助,增加普惠性政策,促進公平競爭。
——基層干部隊伍。浙江、安徽等多地提出,提高基本工資在工資性收入中的比重,落實基本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廣東還提出,改善基層教師待遇,逐步提高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標準。
——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北京提出,本市企業在調整轉型、升級改造、疏解外遷過程中,應按規定為與其保持勞動關系的未在崗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發放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資標準70%的生活費。廣東明確,到2018年底,實現有職業技能提升意愿且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100%得到免費技工教育或技能晉升培訓。
摘自中國新聞網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