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了解國家收購政策、實時查詢糧庫倉容狀態、在線預約精準導航,農民賣糧從水泄不通的日夜排隊邁入應用售糧軟件的“指尖”時代;收購數據自動分析、杜絕“人情糧”,監管區域互聯互通、遠程操作一鍵開啟,“智慧糧食云平臺”、數字糧庫讓糧食全程可追溯,實現從流通到倉儲的管理現代化……近年來,不管是農民賣糧,還是政府收糧,糧食買賣各環節的操作變得越來越“簡單”,而這些“簡單”的背后,凝聚的則是國家、各省市(區)對糧食收購工作進行的一系列“不簡單”探索。
農民賣糧從“足尖”到“指尖”
成孝勇是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的種糧大戶,家中承包了1127畝土地,主要種植小麥和粳稻。2017年秋糧收購季,他的賣糧進度比往年快了不少,而這少不了一款手機應用的功勞。
據了解,“滿意蘇糧”是江蘇省推出的國內第一款全省域推廣,供農戶免費試用的手機應用。通過該應用,農戶可以及時了解國家收購政策,實時查詢當地各家企業倉容狀態、收購價格、詳細地址,還能通過輸入糧食重量、水分等指標自動測算金額以供參考,最重要的是,種糧大戶可以通過APP提前選好意向賣糧企業和庫點,實現在線預約。
在成孝勇看來,除了提前鎖定收益外,節約時間和賣糧成本是這款應用帶來的實打實的好處。“每年賣糧都要雇人、租車,也不知道去哪個糧站,以前賣糧有時候要用2天,光排隊就要10多個小時,現在來了就能賣,不耽誤時間。2017年秋收,光是人工費、租車費比往年就節省了8000多元。”
江蘇省糧食局副局長季俊秋告訴記者,江蘇省糧食部門結合秋糧收購,加緊推廣應用“滿意蘇糧”,已對接1673家企業、2204個庫點、2.46萬種糧大戶,基本實現全覆蓋。
政府管糧從“人工錄入”到 “智慧糧庫”
以前,農戶賣糧,幾噸幾斤、質量好壞,這些都要靠糧站工作人員手中的那支筆來記錄,人工錄入的單一化給了收“人情糧”、壓級壓價、抬級抬價等違法違規行為可乘之機。
近年來,數字化糧庫系統的投入使用,減少了人工可操作空間,不僅便利了農戶賣糧流程,讓農戶賣“明白糧”、“放心糧”,也促使各地區糧庫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更新管理理念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從客觀上抵制了違法違規操作的行為。
坐落于六安市舒城縣杭埠鎮的安徽現代糧食物流中心庫,是安徽省目前單體倉容最大的儲備庫,近400畝的占地面積以及上萬噸的倉容儲備考驗著糧區管理的能力和智慧,該庫歷時3年開發的一套數字化糧庫信息系統極大提高了監管效率、增強了糧政管理效果。
安徽現代糧食物流中心庫副主任卞崇靜介紹,進入糧情檢測系統后,通過點擊進入任意廒間,就可以看到倉房構造、儲糧質量、風道布置以及當前糧溫等具體信息。“每個廒間擁有280個糧情檢測點,可即時顯示當前糧溫。糧庫的保管員在辦公室上網進入系統,就可以直接查看糧情。”
數字化糧庫系統除了運用在糧食的倉儲環節,在糧食的收購環節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
“送糧車輛到達庫區,駕駛員憑駕駛證在值班室登記,我們的保安則利用移動設備對車輛進行拍照并根據車輛信息,制作一張帶有二維碼的IC卡給駕駛員。駕駛員可以憑借這張IC卡進入接下來的入庫環節。”
卞崇靜透露,登記后的車輛進入排隊等待扦樣環節, 系統會自動叫號,被叫車輛刷卡扦樣,扦樣員核實車輛信息后將自動生成二維碼,這張二維碼就代替了客戶信息。
此后的扦樣化驗、分樣信息全部通過二維碼記錄,檢驗完成后將數據錄入系統,系統會按照計劃及合同標準,自動形成糧油等級、增扣量、價格等。“利用二維碼代替客戶信息,杜絕了人為因素,堵塞了環節漏洞。而且實現了出入庫信息可追溯,便于查找問題源頭。”
除此之外,該系統還能自動生成各類報表,實現庫存數字自動更新。
據悉,安徽省的糧食信息化一二期建設已經完成,省級綜合管理云平臺和100個省級儲備庫信息化系統運行半年有余,信息化庫點完成糧食出入庫達150萬噸。當前正積極推進的“智慧皖糧”信息化三期建設,總計投入資金達3.24億元,全面建設1061個信息化糧庫、若干個大型龍頭加工企業、“堡壘型”糧食應急企業、重點聯系批發市場、糧食應急配送中心、縣級終端等,總計建設項目達1545個。
(汪 亞)
摘自新華網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