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理財還靠譜嗎?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7年初8.58點的網貸行業預期收益率指數,已經跌至12月2日的7.2點。從行業整體看,P2P年化收益率下降1個多點。但P2P等互聯網理財收益率仍高于有些傳統理財。
目前,P2P的年化收益率在7%上下,有的高達10%以上。而一年期國債收益率是3.6%左右;銀行3年期存款利率是2.7%左右;半年期或更長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5%上下。
相對P2P,余額寶、零錢通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并不算高。
目前余額寶的七天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微信推出的零錢通年化收益率在4.4%左右。這兩家的收益取決于背后的貨幣基金,隨貨幣基金的漲跌波動,跟基金理財收益更靠近。
易觀高級分析師馬韜表示:“這兩年互聯網金融行業一直在整改,其實行業是向合規方向發展的,市場上理財平臺的整體質量有所提高。”
12月1日,監管部門聯合下發“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現金貸”業務進行規范,還要求完善P2P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管理等。
這些措施都正在或即將促使行業走向合規。
但只要是投資,就必然有風險。
最近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馬韜等業內人士認為,買互聯網理財要認真甄別,選擇大型、有資質、信息披露完善的平臺,要看平臺有哪些風險控制措施,還要看選擇的產品流動性是不是和你的需求匹配。
(許 晟)
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還買不?
“如果不再保本保收益,我以后還要不要買銀行理財產品?”聽說要打破剛性兌付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忠實粉絲”北京白領潘女士有些焦慮。
潘女士的疑問,應該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心聲。2017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11.92萬只,累計募集資金83.44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如此受歡迎,很多投資者看中的就是“穩賺不賠”,即使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不能達到預期,銀行也會自己墊錢補足。
然而,這樣的時代就要一去不復返了。監管部門要求以后資產管理業務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銀行理財當然也不能例外。
那么,沒有了“穩賺不賠”的“金甲護身”,銀行理財產品還值得購買嗎?
確實,對投資者來說,打破剛兌意味著以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將不再旱澇保收,固定收益將變成浮動收益,有可能拿到比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拿到比較低的收益,甚至有可能會虧損。
但其實也不用過于擔心。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建立打破剛性兌付的制度性安排,不代表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上升,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仍是一種低風險、收益率適中的產品。在實際運作中,因為產品虧損需要銀行自掏腰包的案例也很少。
確實,銀行理財產品的核心優勢就是安全,理財資金大多投向存款、債券等中低風險領域,而且但凡銀行合規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有唯一的產品編號,投資者可以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看到產品說明書和資金投向等,對自己的錢投向哪里了,心里清楚明白。
除了安全,不少投資者買銀行理財產品,還因為期限短,不少產品兩三個月就能到期拿到本息。但是監管要求今后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預計短期理財產品的數量將越來越少。
面對銀行理財的變化,投資者該怎么辦?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潘東表示,之前投資者習慣購買產品時就有一個預期收益,買完就放手不管了。以后這種習慣要改了,要時常關注收益率的波動,類似購買基金一樣,這對投資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延霞 吳燕婷)
理財還能買保險嗎?
“去年高收益萬能險那么火,現在還有這樣的理財型保險產品嗎?”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解先生正在為手里的閑錢找出路,而他的疑問也道出了很多理財者的心聲。
2016年以來,個別保險公司借萬能險快速做大規模,動不動就承諾高達8%的“年收益率”,一些買了此類產品的人獲得了收益,但好景不長。原因呢?正如監管部門的官員所言,這些公司投資能力不高,腦子里也沒有資產負債匹配這根弦,短錢長配、激進舉牌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后患無窮。
2017年4月下旬以來,保監會出臺一系列文件引導行業回歸保障本源,嚴控短期理財型產品規模,保險業由注重產品投資回報轉向產品保障責任。
理財還能買保險嗎?這要從保險公司“管錢”的能力說起。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在不同場合表示,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管理,資產管理也重要,但不應該把它作為核心競爭力,也很難指望一個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能力可以比其他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還要強。
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萬峰認為,保險公司發展理財型保險,幫助客戶資金保值增值,其功能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大同小異,本質上是在與這些金融機構爭奪資金,但保險業在這方面沒有優勢。
舉個例子,你有100塊錢,存在銀行是按照100元本金計算利息,買保險則要扣除傭金和公司費用,剩下的賬戶余額才是用來計算“利息”的。雖然理財型保險產品看上去回報利率或結算利率較高,但賬戶余額一般低于保費,實際上以“本金”為基礎的回報率低于銀行利息。
所以在理財屬性上,保險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競爭力并不強,保險業有年金產品、精算技術,真正的優勢在生老病死等健康養老領域。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具有理財屬性的保險產品主要有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所謂“高收益”早已不見蹤影,與純保障型保險產品相比保障功能不足,與普通理財產品相比收益又較低。
(譚謨曉)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