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掙了300分,從村里‘道德銀行’背回兩背篼肥料、大米。”“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衛生搞得好還能得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鎮小田村的村民們熱議起了“鄉村道德銀行”兌現獎勵的事兒。
村里辦起“道德銀行”
2017年11月20日,是小田村“鄉村道德銀行”首次為該村“儲戶”兌現的日子,200多位村民早早就趕到村部。上午11點,市委宣傳部駐村第一書記唐強現場公布每家每戶在“道德銀行”的積分和物資兌現情況。
“二社周其昌在全社家庭衛生評比中獲第一,兒子媳婦義務幫助鄉鄰秋收8天,再加分60分,最后得分320分。”“四社謝明朗返鄉創業,并帶動部分村民發展養殖,共獲570分,積分全村第一!”人群中響起一片夸贊聲……當天,全村在家的152戶村民分別兌換了此前三個月中累計的60至570分的道德積分,總計35448分兌換發放價值3.5萬余元的物資。
小田村的“道德銀行”是怎么一回事?唐強介紹,這是巴中市委宣傳部在幫扶小田村脫貧奔小康道路上的一個創新舉措。按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勤勞致富、清潔衛生、孝老愛親等5大項32小項,村民自行申報,由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17人積分評審小組入戶核查后存入道德銀行村民家庭賬戶,以院壩會、公示欄、村民微信群等方式公布。按照1積分兌換1元物資的標準,可累存累計。積分每月一評定,每季度一兌換,每年按總積分選出5戶幸福家庭予以表揚。
“道德銀行”讓“德者有得”
巴中市委宣傳部駐小田村工作組指導員成煥弋介紹,此前小田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經過兩年的掛聯幫扶,小田村硬化了村社道路,通了自來水,用上了安全電,修起了巴山新居,有了中藥材種植、黃羊肉牛養殖等產業。2016年,該村順利脫貧。
脫貧只是奔小康的起點。幫扶干部發現,不少村民缺乏健康的生活習慣,個別村民還有“等靠要”思想,鄰里之間關系淡薄,高價彩禮、大操大辦酒席的陋習時有發生。“部里多次召開‘諸葛會’,探討建設一個操作性強、可持續的鄉村文明培育計劃,最終形成了‘道德銀行’。規則怎么定、如何實施等,充分聽取了村民意見,得到他們的認可是最重要的。”唐強說,比如婚嫁彩禮、子女平等等內容,都是村民建議加入的。
2017年初提出“道德銀行”建設理念,逐戶調查、細則制定、村民大會討論、修改再討論花了半年時間,最終形成了“黨政引導、村社實施、群眾主體、活動引領、常態推進”的“鄉村道德銀行”積分管理機制,制定出考核標準、評定辦法、兌換辦法等,隨后于當年7月正式實施。
講文明成全村主流
整潔的水泥路一路延伸,新居前的院壩干凈敞亮,見到陌生人,村民笑盈盈地打招呼……初到小田村,一股親切、清新之風迎面撲來。
69歲的覃發英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小洋樓后,多年的習慣一時無法改變,鍋碗瓢盆隨意擺在地上,新房室內弄得亂糟糟。“道德銀行”成立后,他被推舉為評審組成員。“自家都這樣,咋還好意思評審別人呢?”慚愧之余,覃發英堅持每天打掃衛生,家里干凈整潔多了。
43歲的李奇美因照顧癡呆姐姐15年獲50分加分,她表示:“沒有‘道德銀行’,我該做的一樣要做,但是現在我受到了肯定,當然更來勁了。”
依據“道德銀行”評價標準,小田村首批14名守法之星、衛生之星、致富之星、愛親之星、移風易俗之星成了村民們學習的榜樣。73歲的何光信是村里致富能手,現在當起了義務技術指導。在外打拼多年的虎永飛,前不久回老家,被村里其樂融融的氛圍所感染,當即決定回鄉發展種養殖業、搞農家樂。
如今,小田村“鄉村道德銀行”已經小有名氣,周邊一些鄉鎮也慕名前來學習參觀。
“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必須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贏,才能確保脫貧不返貧、小康不摻水。”唐強說,下一步將豐富“道德銀行”的內涵,在外的124戶也將納入評比范圍,在獎勵好習慣、好風氣的同時,還要鼓勵村民們比勤勞、比發展,用道德的力量助推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增收。
(陳 浩 陳 楊 謝 穎)
摘自《華西都市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