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4歲的圭司和妻子經營的快遞公司不幸倒閉。為了償還所欠的債務,夫婦倆籌了一筆錢,在自家樓下開了一家蔬菜超市。然而,銷售情況并不好。一天,他聽一位顧客說,菠菜營養(yǎng)價值雖高,可做起來太麻煩。圭司心中一動,可以將菠菜燒熟了再賣啊。就這樣,他們開創(chuàng)了日本出售現(xiàn)做熟食的先河,夫婦倆將店命名為“圭司超市”。
精益求精的烹調技藝,使得超市的營業(yè)額倍增。可是有一天,圭司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做的熟食在24小時內賣不完。
如何做到既能滿足顧客需要,又不會賣不完?圭司拿著掃帚出神。那時天空正下著小雨,圭司突然見到一個人朝著他們超市張望。原來,從超市到公交站的小路上有許多樹葉和泥巴。他意識到,那人一定是嫌這條路太臟,不方便來。果然,那人張望了一會兒,順著大路走了。
第二天早上,圭司就拿起掃帚清掃這條小路。這一掃,他發(fā)現(xiàn)來超市的顧客多了不少。顧客增加了,但依然不能解決食品賣不完的問題。不過掃地讓他發(fā)現(xiàn),晴天、雨天以及寒暑的變化,都會影響顧客的數(shù)量。明白這些后,圭司一旦掃完地,便會拿出紙和筆,認真記下當天的天氣、客人數(shù)量與銷售量。
圭司35年來每天掃地、觀察天氣和顧客數(shù)量的變化,認真記錄的結果讓他漸漸摸準了上貨的規(guī)律,這也就是如今人們所說的“大數(shù)據(jù)”。
每天做的熟食不多不少,超市便可以有更多精力給顧客準備新鮮的美味:比如,那些年日本只有高檔餐廳才會把食物單獨分開煮,圭司超市卻不偷懶,堅持一樣一樣分開煮,最后再把煮好的熟食拼盤擺出。又如,他們開發(fā)出的豆沙餡甜味牡丹餅,為了保證最佳口感,糖度絲毫不差地控制在40%,因為只有這個甜度,才能激發(fā)紅豆的香甜。由于根據(jù)“大數(shù)據(jù)”決定當天熟食的數(shù)量,使得食品新鮮、品質好,讓顧客享受到美味的同時,超市又防止了浪費。
如今,這個坐落在距離仙臺30多公里、居民不過4000人的小山城,外表再普通不過的小超市,每年的營業(yè)額竟高達7.8億日元,被人們驚呼為“零售業(yè)的奇跡”。八旬高齡的圭司依然堅持每天清掃那100來米的小路,他說:“只要你心中想著顧客,你掃出的就是一條向你走來的財富之路。”(段奇清)
摘自《遼寧青年》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