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現在,嚴歌苓還保持著一個習慣,在每一本書寫完之后帶全家一起旅行,在一個城市住上很久。“這是我靠自己的辛苦掙來的消閑。我覺得我花的錢和我所享受的時間必須是自己掙來的,包括愛情,我并沒有平白無故地得到什么。”
隨著電影《芳華》的熱映,人們在熱評名導馮小剛的同時,也將關注的目光投到另一個人身上,她就是小說《芳華》的作者和電影編劇——著名作家嚴歌苓。
若說起根據嚴歌苓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幾乎所有人都不陌生: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歸來》;陳凱歌的《梅蘭芳》;孫儷、姜武主演的《小姨多鶴》;趙薇、劉燁主演的《一個女人的史詩》;蔣雯麗、孫淳主演的《幸福來敲門》……
一個作家,有如此多的作品被搬上銀幕,呈現給觀眾,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成功。作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她以天賦和超出常人的刻苦、堅韌、自律,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對自己狠一點,沒什么不好
人們常說苦難成就作家,嚴歌苓說自己的軍人和留學經歷,是她最重要的兩段人生經歷。她12歲參軍,在部隊文工團作為舞蹈演員的時候,她并不是先天條件最出色的,但督促著自己成為最刻苦的那一個: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練功,腳擱在最高的窗欞上,兩腿拉成一條線,哪怕寫信也保持這個姿勢。
要么忍,要么狠,沒有中間途徑。30歲的時候她要出國,去美國留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她花了一年零七個月就考過了托福研究生線,當時美國的研究生線是550分,嚴歌苓從一個只認識ABC的水平,到后來的577分,這當中受的苦可想而知。
當她從國外回來,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有人把這歸結為聰明。嚴歌苓卻說:“聰明是最靠不住的東西。”
她考上了芝加哥一個私立藝術學校的文學寫作系,因為寫了三部長篇小說,獲得了全額獎學金。也許是學業的壓力,也許是生活的窘迫,也許是文化的不適應,嚴歌苓患上了極其嚴重的失眠癥,最長時間連續三十天睡不著覺。
接著便是伴隨失眠而來的抑郁癥,睡不著覺的嚴歌苓向閱讀和寫作求助,那段時間幾乎陷入了瘋狂的寫作狀態,“一天可以寫17個小時”,長篇小說《扶桑》便寫作于彼時。
我花的錢和享受的時間,全是自己掙來的
和張愛玲一樣,嚴歌苓并不以談錢為恥。1989年赴美留學,雖然有獎學金,但嚴歌苓仍需要自己打工掙生活費。她做過看護,洗過盤子。
1992年,她在舊金山結婚。相比初來乍到時的窘況,嚴歌苓此時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但即便在親密關系中,她也是一個經濟上講求獨立的人。
“我聽一些女朋友講她們的故事,覺得所有悲劇的根源就在于經濟不獨立、思想不自由。向人家討任何東西,心里都是不舒服的,自己掙自己花,你的享受才是最甜美的。”嚴歌苓說。
1993年李安買下《少女小漁》的版權,嚴歌苓的第一反應是“可以不用做一個窮學生了”。也許因為李安的影響,這一年她賣出了三個版權,還有電視劇劇本找上門來。
那一年,嚴歌苓用所得到的3萬美元,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南京買了公寓給母親居住。
到現在,她也保持著一個習慣,在每一本書寫完之后帶全家一起旅行,在一個城市住上很久。“這是我靠自己的辛苦掙來的消閑。我覺得我花的錢和我所享受的時間必須是自己掙來的,包括愛情,我并沒有平白無故地得到什么。”
“自律”打造獨一無二的“芳華”
嚴歌苓一直保持這樣的寫作習慣:早上八九點鐘家里人都出門了,閉門伏案寫作6個小時。這意味著她要寫到下午三四點。
而她的寫作也頗具儀式感:通常她會準備好高檔的稿紙、干爽的棉襪、辣面條、一瓶陳年的紅酒。辣面條是為了保持思維亢奮。她寫完以后,會躺進浴缸里泡個澡,喝杯紅酒,也就不會覺得這一天的工作有多辛苦了。
幾乎都是電腦寫作的今天,嚴歌苓依然保持著手寫書稿的形式。她說還是稿紙更有質感,一沓一沓寫完堆在旁邊,多有成就感啊。
雖然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她仍時刻保持著脊背筆直的挺拔站姿和端莊的儀態。她對自己的“年輕態”如此解釋道:“我過日子是比較粗線條的,很少顧及保養,但一個人在創作的激情和感動中,狀態會更積極一點,正是這種振奮和燃燒的狀態,讓我顯得更年輕一些。”
關于美這件事,早在幾年前,她就表態:“漂亮和美麗是兩回事。一雙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很美麗。一副不夠標志的面容可以有可愛的神態,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儀態和舉止。這都在于一個靈魂的豐富和坦蕩。或許美化靈魂有不少途徑,但我想,閱讀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貴的,不須求助他人的捷徑。”
在電視節目《開講啦》里面,有人問嚴歌苓:“現在人們幾乎不怎么讀書了,對于這件事您怎么看?”
嚴歌苓說:“我希望大家還是要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青春時代姣好的容顏都是一時的,過了這個年紀,人就要靠氣質來支撐。”
(Cindy)
摘自中國女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