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Szonyi(中文名:宋怡明)教授等人一起吃飯,每一次都是新鮮的體驗。新鮮的重點不是吃什么,而是聊什么。這一次飯局話題的關鍵詞是:“世界一流大學”與“吃飯”。
挑起話題的是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這位高等教育學學者近來的學術興奮點是大學文化。中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困擾大家的問題是:世界一流大學應該長什么樣?鄔教授借機邀請宋教授為廈大管理層做一場報告,題目是:哈佛大學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學。
宋教授爽快地應允下來,卻吞吞吐吐說要準備半年左右。看到鄔教授一副遠水不解近渴的樣子,鄭振滿教授插話了。這位廈大歷史學教授是宋怡明的學術領路人。他一語驚人:“我對哈佛印象最深的就是哈佛的吃飯”,看著我們吃驚的眼神,鄭教授云淡風輕地說出了最后兩個字:“文化”。
第一頓飯
教授太太請教授們
哈佛的教授太太文化,其代表就是太太經常請各位教授到家里吃飯。
哈佛學者把這樣的吃飯叫“讀書會”,幾乎每周都會在一個教授家舉行。所有的與會者都覺得受益匪淺,因為很多選題、靈感都來源于此。吃飯的可能是同行,也可能是不同學科的學者,你可以想象一下:吃飯聊天的有歷史學教授、語言學教授、天文學教授、神經學教授,他們可能聊什么?
鄔教授對高等教育的研究有一個“鴿籠理論”:現代高等教育隨著學科分類越來越細,不同專業的學者越來越困在自己的鴿籠里。出路就是要為鴿子們提供“廣場”。教授太太提供的客廳飯局,就是這樣的跨學科“廣場”。
第二頓飯
本科生請教授
宋怡明認為哈佛最值得驕傲的文化是本科生文化。哈佛致力于讓本科生成為大學的主人。他舉的一個例子,居然也是吃飯。哈佛會給每一個本科生一筆錢,專款專用,就是請教授吃飯。
國內很多大學的問題就是:本科生見不到教授。越是名牌教授,越不給本科生上課。據說,某985高校有一個博士研究生,導師是院士,一直到畢業,都沒有單獨和導師說過一句話。
哈佛對本科生的好,沒有吃虧。據說哈佛的校長做過調查,對哈佛的捐贈,比例最大的來自本科生校友,而且這些捐贈也有相當比例要求直接花在本科生身上。這就是良性循環!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厚待自己的學生,就是厚待學校的未來》。那些校長辦公室有空調,卻舍不得給學生開空調的大學,別指望學生畢業后還會熱情洋溢地給你捐款。
第三頓飯
圖書館長請教授
宋怡明認為哈佛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所有人員自覺為教授服務。他得意地宣布,目前哈佛大學圖書館有關金門的書籍全世界最多!原因就是他在研究金門,而每年圖書館長都會請他吃飯,問他需要買什么資料。
我問宋怡明:“是不是看你是費正清中心主任,圖書館長對你特別殷勤?”他連連搖頭:“我還是副教授的時候,圖書館長就這樣做了,這是他的日常工作。”
哈佛大學整個行政保障系統都明白:大學教授的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大學教授的時間是最寶貴的時間。因為,大學教授是哈佛最值錢的資產。
三頓飯的故事講完了,要強調的是:教授太太請教授們吃飯,本科生請教授吃飯,圖書館長請教授吃飯,分別對應著三個共同體:大學的學術共同體、教學共同體與行政共同體,它們一起建構著整個哈佛的大學共同體。三頓飯請客的共同對象,都是教授,顯示出教授是大學的重心。解決好教授這個大學重心,才能解決好學生這個大學中心。因為教授是大學最重要的生產力!大學的文化是大師能否養成的土壤,是大師能否存活的環境。
(鄒振東)
摘自新華網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