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午后,中國咖啡主產區云南省普洱市,陽光和煦。市郊南島河村的小凹子咖啡莊園內,77歲的“咖農”廖秀桂,正喝著咖啡提神。窗外,300畝咖啡林,郁郁蔥蔥。
這里,是當地最好的咖啡林之一。但很難想象,21年前,這里還只是一片荒地。
“這個山谷,氣候非常適合種植咖啡,但水土流失嚴重,當地人只偶爾來放牛。”廖秀桂告訴記者,20多年來,他和老伴張福麗及咖農們,年復一年地種樹、施肥、引水、試種,最終得到了咖啡巨頭雀巢的認可。
廖秀桂1964年大學畢業后,就從海南來到云南發展熱帶作物種植。作為云南最早的咖啡人之一,他見證了云南乃至中國咖啡種植業的發展,心中也始終有著一個樸素的夢想——壯大咖啡產業,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如今,普洱市的咖啡種植面積已突破78.9萬畝,年產咖啡豆5.86萬噸;咖農規模達7.5萬余戶30余萬人。
相比老“咖農”對種植的執著,后起之秀李洪方野心更大。“將中國云南小??Х却蜻M國際市場”,是他們的“咖啡夢”。
精通外語的李洪方在雀巢西雙版納分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后,開始單獨向國際市場推介云南小??Х?。
“如果不打破國際采購商的壟斷,國產咖啡將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李洪方介紹,2001年,在還只能撥號上網的年代,他就拉了一根網線,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向海外企業一家一家地推介云南咖啡。當年,他成功賣出2個集裝箱的咖啡原豆。
如今,云南咖啡的出口版圖已擴大至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李洪方的兒子李冠霆、廖秀桂的女兒廖海鷹等新一代“咖農”,卻又將目光拉回國內。
“云南咖啡出口到眾多國家,但卻長期缺乏議價權,增產不增收。”李冠霆說。當前,他們開始反思原有的單一出口發展模式,探索變革。而國內咖啡消費市場的崛起,正給本土咖啡精細化種植及加工帶來機遇。
李冠霆在父親原有貿易的基礎上,建立屬于自己的咖啡品牌及培訓學校,并著手建立咖啡大數據。廖海鷹則正嘗試通過多樣化的加工方式,打造精品咖啡。
“有屬于國人自己的一杯咖啡,是中國咖啡人共同的情結。”李冠霆說。(魏 明)
摘自中國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