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村經濟結構變遷 互聯網公司“刷墻”忙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作為一個從業10多年,手下有五六十名農民工的刷墻包工頭,張躍拽在農村刷過數不清的墻體廣告,這些廣告里藏著經濟結構的變遷,也藏著城鄉的鴻溝。

  這個行當類似農事,穩定又講究時節。夏末聯系農藥化肥廠商咨詢意向,秋天天氣轉涼,白酒廠家會主動上門洽談。但張躍拽注意到,近幾年來,農藥、小家電、農副食品之類的刷墻需求越來越低。傳統產業中,只有大家電和汽車仍樂意“上墻”。現在,他接到的刷墻大單,從過去的創維、聯想,逐漸變成京東、天天快報和火山小視頻。

  在張躍拽生活的村里,寬帶運營商的藍底白字墻體廣告已然斑駁,明星代言的太陽能熱水器的噴繪也掉了色,爬山虎即將爬到“美女”臉上。張躍拽近幾年的刷墻廣告業務總體少了三成。但希望也在眼前:一家互聯網問診公司聘請他在全洛陽的農村刷下“下載XX主任幫,從此行醫不用慌”的標語,其中一條,就在他自家門口。

  農村土墻

  互聯網新戰場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7年6月,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01億人,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升至34.0%,但仍低于城鎮35.4個百分點,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就自豪地宣稱,阿里在農村潛力巨大;小米科技公司創始人雷軍也在一個峰會上斷言,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在農村。

  恰巧從那一年開始,北京的“村村樂”創始人胡偉陸續接到阿里、小米、優酷等互聯網企業的刷墻訂單。跨越行業和地理的巨大間隔,他聯系到了農民張躍拽。

  這只是胡偉聯系到的眾多農民之一。他的公司“占領”了中國農村的第一批網民。2009年,農村剛開始規模化接入互聯網,胡偉的“村村樂”為國內60多萬個行政村設立了論壇,供村民認領,上面聊任何話題都行,比如養豬和種菜。兩年后,村村樂的注冊用戶超過了100萬,其中三成用戶是村干部和教師,另五成是經營大戶,基本是農村的第一批網民。

  胡偉在河南駐馬店鄉下的老屋長大。他自稱是“意外”踩到了風口,因為當初創辦“村村樂”的一大因素是出于鄉愁。

  2014年,隨著智能手機在農村普及,村村樂的注冊用戶超過了1000萬,被稱為“站長”的活躍會員分布在30多萬個村莊。一家彩電公司的求助,使胡偉發現了村村樂的商業運營價值。彼時這家彩電企業在農村做市場調研,國際咨詢公司提供的方案昂貴且失真,村村樂的“站長”基本是村里的核心人物,很快交來了上萬份問卷。

  而在過去一年里,有400家企業雇傭村村樂的“站長”進村推廣。其中,8萬人刷過墻體廣告,10萬人派發過傳單,推廣手機APP。

  返鄉創業者

  聯結城鄉的“神經元”

  南陽市唐河縣老謝莊村的陳振彬,2014年第一次在“村村樂”上看到消息:養豬的飼料最好用冷水攪拌,營養不流失。當時的他告別了深圳富士康的電子產品流水線,回家養豬,因為扛不動飼料,不得不把一袋勻成兩袋扛。

  陳振彬這類人是互聯網“殺入”農村的關鍵,堪稱一個個“神經元”。他們介于城鄉之間,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又熟悉農村情況,能承接各類企業在農村的推廣業務。比如,派發傳單,幫村民下載APP,以及最傳統的——刷墻廣告。

  針對南陽周邊的鄉村,陳振彬先后接過化肥、家電乃至汽車等商品的推廣任務。其中黏性最大、至今仍在經營的項目是“光伏進村”,教農民使用光伏電池發電、賺錢。

  毫無疑問,互聯網正以一種“土洋結合”的方式滲透進中國農民的生活。陳振彬發現,南陽周邊的村子,網購家電已經蔚然成風。獨特之處在于,第一家嘗試的大戶如果選擇了京東,全村都將成為它的擁躉。反之,如果領頭人在蘇寧獲得了好的初次體驗,影響亦將覆蓋全村。

  胡偉也有類似發現:即使在消費升級的年代,全村購買同一品牌的“海爾村”“創維村”依舊屢見不鮮。最基層的老百姓仍然極度相信熟人口碑。這也可以解釋,在很多小鎮,基于人際關系的微商比正規電商風頭更勁。

  這其中隱藏著一條邏輯:在農村,互聯網日益重要,但還沒那么重要。比起城市里鋪天蓋地的硬廣和無孔不入的軟廣,農村的營銷更為直接。張躍拽曾試著推銷一款打著“看視頻能賺錢”旗號的APP。他當時的任務,是走進每個村里的小賣部,和老板用方言套近乎,說服他們在店里掛上APP的二維碼。在2個小時里,他遞了6支煙,喊了3次“兄弟”,成功談成4家,由此收入80元。店主們欣然應允亦有理由:從他們店中的二維碼下載的每一個用戶,都將為其帶來2元返利。

  新時代帶來的便捷和風險一同涌入農村,泥沙俱下,部分村民因此更加保守。國家市場監管數據表明,2017年農村相關消費投訴量達7.35萬件,同比劇增66.4%,高于城鎮20.5個百分點。農村消費者在消費品質、網購行為比例、使用“第三方支付”頻率等指標上仍與城市差距明顯。胡偉經常在微信里收到農民朋友的控訴,“今天又有賣保健品的來村里騙錢了”,或者“隔壁老婆兒的棺材本都弄沒了”。最終,復雜的農村社會選擇原始的方法解決信任問題——相信熟人。

  如果缺乏陳振彬這類人,互聯網單純依照城市的邏輯“殺入”鄉村,著實前途未卜。當前互聯網應用的操作對于部分農村居民而言,依舊過于復雜。而陳振彬這樣的返鄉創業者,在從事刷大墻、發傳單、下載APP等工作的同時,逐步有了契約精神,掌握了基本的互聯網操作,熟悉了外面的世界,也開始思考自己能為家鄉做些什么。胡偉認為,也許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可以幫村莊找到有效的致富門路,真正實現城與鄉的連接。

  (程盟超)

  摘自《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