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實保障“菜籃子” 產品供給
“三天不見青,兩眼冒金星。”這是上海市民喜食青菜的生動寫照。綠葉菜不適宜長途運輸,但上海的自給率卻達90%,每天有超過4000噸地產綠葉菜上市。除了基本的種植面積有保障外,還與上海市實施的綠葉菜價格保險制度密切相關,蔬菜價格一旦低于基準線,保險公司就會對菜農理賠。
近年來,各地扎實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2017年,全國35座大城市蔬菜、肉類、禽蛋、水果等自給率穩定在80%左右,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保持較高水平。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隨后農業、發改等部門印發了實施細則。“今年將首次開展‘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工作。”農業農村部市場司司長唐珂介紹,市民滿意度納入考核是一項創新舉措,將由第三方評估機構對36大城市居民“菜籃子”滿意度開展實地調查。
如何切實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韓長賦提出,大中城市的土地“金貴”,是各方面都惦記的“唐僧肉”,要把耕地保護好,必須堅守永久基本農田;要調優生產結構,緊盯重點品種,建好城市自有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在確保基本產品一定自給率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中高端產品供給;要推進標準化生產。
城郊農業如何向高質量發展
目前,各大中城市立足資源稟賦,打造安全放心的“蔬果園”、綠色美麗的“后花園”、鄉土風情的“游樂園”。變化悄然發生在人們身邊:天津郊區的農產品搭上“互聯網+”快車,生鮮產品最快2小時即達京津城區;四川成都正在打造5個千億元級農業產業集群,周末在城郊有了更多休閑選擇。隨著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國35座大城市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例達到2.8∶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6個點。
今年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向農村環境問題全面開戰,這也為都市農業轉型提供了契機。四川成都出臺治土十條、治水十條、增綠十條等措施,初步構建起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河南鄭州推廣“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新密模式,有效處理農村垃圾。廣東廣州累計關停、搬遷禁養區內1688個養殖場戶,農藥施用量從2015年的3523.82噸下降至3397.01噸。
綠色是鄉村的本色,城市的底色。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認為,要率先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不斷優化都市農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培育更多綠色低碳的特色產業,加快恢復健康穩定的田園生態系統,推動綠色產品、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協調發展。大中城市周邊設施農業比重大,是化肥農藥使用大戶,要率先推進投入品減量化,實施大棚凈土工程,加快推進農藥化肥減量使用,凈化產地環境。
城市資源如何向城郊農村傾斜
在天津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的溫室里,紅掌一望無邊,不僅每盆的個頭一樣,就連葉片伸展的方向也都一致。然而,這個30萬平方米、年產花卉1000萬盆的連體溫室卻幾乎空無一人,自動懸掛種植、潮汐式灌溉等新技術使傳統人工密集的花卉生產完全實現了智能化。
都市現代農業,有著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就是對設施化水平的不懈追求。不過,設施農業固然好,其初始投入卻非常大。
都市農業的資金如何保障?農業農村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說,針對鄉村振興缺資金、缺保障,都市農業投入大、風險高等問題,迫切需要研究制定農業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特色農產品保險財政獎補等政策,降低農業風險。在集體建設用地方面,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辦法,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閑旅游設施等建設。(喬金亮)
摘自《經濟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