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北極點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個山洞里,儲存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近90萬份植物種子,作為“備份”防止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因災難而絕種。今年3月,挪威政府宣布,將撥款1億挪威克朗(約合1270萬美元)對全球種子庫進行修繕升級,讓這座“種子諾亞方舟”更加安全可靠。
最多可儲存450萬份植物樣本
與瀕危動物一樣,植物種群也面臨著來自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各種威脅。為了守住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建設一座全球種子庫的想法誕生了。
種子庫的選址位于挪威大陸與北極之間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一座巖山的內部深處,處于地質活動較不活躍的永久凍土帶,且高出海平面130米,即使冰川融化仍能保持干燥的環境。在漫長的冬季,當地氣溫維持在零下30至零下20攝氏度之間,堪稱植物標本的天然冰窖。2008年1月,全球種子庫正式投入使用。
“種子方舟”的核心地帶是并排的三間長27米、寬9.5米、高5米的獨立冷藏室。這里最多可以儲存450萬份種子樣品,目前其中一間已經儲存有90萬份超過1億粒種子,其余兩間依然空置。
在“方舟”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塊三角形的警示牌,紅邊黑底之上,一只白色的北極熊十分醒目,下方用挪威語書寫著“小心北極熊出沒”。在斯瓦爾巴群島生活的北極熊多達5000頭之多,它們的存在,堪稱種子庫最恪盡職守的“巡邏員”。
氣候變暖是大威脅
種子庫配備了大型制冷設備,冷藏室得以常年保持零下18攝氏度的低溫,即使意外停電,種子庫內的溫度也能在至少200年內維持在零度以下。此外,存放種子的容器進行了真空密封處理,以限制氧氣交換量并降低代謝活動。在這樣的條件下,小麥、大麥、豌豆等農作物的種子可以存放1000年,而生存能力最強的高粱種子,能夠存放約1.95萬年。不過,并非所有的植物種子都適合在冷凍條件下長期儲藏。因此,“方舟”中有不少種子還需要頻繁更替,才能保證它們的新鮮和可復制性。
在建設初期,科學家們對這座“植物諾亞方舟”將要應對的“災難”設定包括自然災害、疫病、戰爭,甚至“世界末日”。除了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為種子庫“保駕護航”,建設者們還在其外圍澆筑了厚達1米的水泥墻,并在庫內配備了防爆破門和兩個密封艙,入口處還設有包括運動傳感器和網絡攝像頭在內的一系列安全設施,通過當地機場的控制塔,便可直接監視種子庫內的一舉一動。難怪挪威政府自豪地宣稱“其安全性堪比美國黃金儲藏庫”,“甚至可以抵御原子彈爆炸的威力”。
然而2016年10月,由于全球變暖導致的凍土層融化,冰雪融水深入種子庫入口并向內蔓延了15米。這次有驚無險的事故讓挪威政府心有余悸,最終于今年2月宣布對種子庫進行升級,包括建造一處新的混凝土制的入口隧道,以及一幢用于放置應急電力設施、制冷裝備等的建筑。
首份種子提取申請來自敘利亞
目前,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托基金負責對種子庫進行管理并籌集日常運營所需的資金,將種子存放在這里并不收取任何費用。
一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其他種子庫因管理失誤、設備損壞、資金短缺或自然災害而損失保存的樣本,“方舟”內的備份樣本便可發揮作用,它還可以保護農作物的基因多樣性,對確保未來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2015年,這座種子庫受理了建成7年后的首份種子提取申請。由于敘利亞的戰火嚴重破壞了位于阿勒頗市的植物種子庫,國際干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不得不向挪威的斯瓦爾巴種子庫提出申請,希望能從庫中提取130箱種子,共計11.6萬個樣本。據悉這些種子中有不少具有耐旱性強的特點,培育出的作物能夠經受干旱地區的氣候變化。它們原本在阿勒頗市的種子庫中均有保存,卻不幸在持續的戰亂中被毀。值得慶幸的是,它們在遙遠的北極還有一處備份。
(陸紓文)
摘自《文匯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