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湖北潛江:一只小龍蝦領跑全國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依偎在湖北武漢城市圈懷抱里的潛江,因水得名,域內河流溝渠縱橫交錯,池塘湖泊星羅棋布,養蝦條件得天獨厚。近日,記者走進水鄉潛江,下田間、進園區、看市場、品龍蝦,零距離體驗了一把赫赫有名的“中國小龍蝦之鄉”蝦產業的紅紅火火,切身感受了一回行業 “蝦老大”的名不虛傳。

  “潛江人用十八年                     養大了一只蝦”

  湖北交投小龍蝦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標準化養殖基地里,項目部負責人徐楊指著一塊小龍蝦養殖水面向記者介紹:“剛剛起完頭季蝦,現在田溝里都是幼蝦,水稻秧苗插完后,稻溝水位提高,幼蝦便會跑到稻田里,繼續生長。到八九月時,還能再收獲一季蝦。”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這就是潛江人引以為傲的 “蝦稻共作”模式,每年一季稻谷、兩季蝦。徐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基地蝦稻共作5843畝,畝產蝦428斤、稻谷1430斤,畝均收入6424元,年產值3700多萬元。”

  2001年,潛江在全國范圍率先將小龍蝦放在水稻田里養殖并獲得成功,被專家稱為“蝦稻連作”種養模式。但此模式一畝田只能收一季蝦,效益較低。經過三年實踐,潛江又摸索出了“蝦稻共作”模式。新模式一年能收兩季蝦,每畝可多產蝦50公斤,成蝦規格一般在40克以上。由此,潛江養蝦一發而不可收。蝦—稻種養基地全部實現“清水”灌田,建起全國最大、世界最先進的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建立行業養殖質量標準,進行“蝦稻共作”標準化推廣。創新模式養蝦,潛江人一直不曾停止過:全國首創人工批量繁育誘導、工廠化繁育等一批重要技術;探索蝦鱔混養、蝦蟹鱖魚混養、蝦稻生態繁養、蝦—鴨—稻養殖……

  到2017年,潛江“蝦稻共作”面積達到65萬畝,建成13個萬畝和60個千畝集中連片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龍蝦養殖戶戶均增收1.6萬元,綜合產值達到230億元,全市龍蝦總產量達10.3萬噸,蝦稻產量達33萬噸,為全國供應蝦苗53億尾。于是,有人形象地比喻,“潛江人用十八年養大了一只蝦”。

  一二三產融合,                        把龍蝦“吃干榨盡”

  潛江人會養蝦、也會吃蝦、更會賣蝦。據悉,潛江小龍蝦餐飲店已超過2000家,年消費小龍蝦數十萬噸,推出油燜大蝦、鹵蝦、蒸蝦、泡蝦、湯蝦(煮蝦)、烤蝦、炒蝦球和凍蝦等小龍蝦菜品100多個,每年吸引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達50余萬人次。潛江還通過建立蝦谷360、京東潛江館、牛牛網、翼之蝦等網上交易平臺,實現全國所有地域48小時快遞送達,年網銷小龍蝦達5億多元。

  當然,小龍蝦“挑戰”的可不只是吃貨的味蕾。

  潛江與中國農科院、湖北省水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建立蝦—稻產業園,引導企業加工整肢小龍蝦、小龍蝦仁(肉)、小龍蝦尾等衍生系列產品,5家企業獲得了對歐美日韓的水產食品自營出口權。“進軍”生物醫藥領域,建成全國唯一的淡水甲殼素精深加工基地,攻關甲殼素提取技術,讓廢棄蝦殼搖身變為保健品和化妝品。

  買全國賣全國,                       做實“潛江龍蝦”品牌

  潛江市西城路,全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市場——湖北潛江龍蝦交易中心內,潛江的、湖北的、全國各地的新鮮小龍蝦,從四面八方趕來正等待被出手。

  清洗、分級、檢測、裝箱,專業從事小龍蝦批發的客商和工人們正緊張忙碌著。中心外,來來往往的貨車正將成噸成噸的小龍蝦運至各個檔口,發往北京、深圳等全國300多座城市……

  潛網集團副總經理聶曉峰告訴記者,在這里每公斤蝦比其他地方的蝦貴10元左右,還供不應求。目前,中心進駐客商達300多家,有1萬多家終端客戶,每天至少交易600噸小龍蝦。現在潛江全市年吞吐小龍蝦超過700萬噸,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年的交易額在35億元左右。

  為了把控小龍蝦產品的質量,潛江創建了16個小龍蝦質量安全可追溯基地和1個中心監控平臺,建立全國首個蝦—稻產業大數據中心,實現小龍蝦從池塘到餐桌全流程的質量溯源。潛江還成功注冊了“潛江龍蝦”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并被列為中歐互認免檢的3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之一,同時獲得 “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王   濤    金建強)

  摘自《山西農民報》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