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小時候與書結緣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估計也就是五六歲,母親帶我去買書。當時,我母親在中央黨校工作。從中央黨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華書店。我偷懶不想走路,母親就背著我,到那兒買岳飛的小人書。當時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岳飛傳》,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還有一個版本是專門講精忠報國這個故事的,母親都給我買了。買回來之后,她就給我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說,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親說,是疼,但心里銘記住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文革’時,我們家搬到中央黨校住。按當時的要求,中央黨校需要把書全集中在科學會堂里,負責裝車的師傅都認識我,他們請我一起搬書。搬書的過程中,我就挑一部分留下來看。那段時間,我天天在那兒翻看‘三言’(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編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來。”
——《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
故事二:帶一箱子書下鄉
1969年,16歲的習近平在延安開始知青生涯。現任梁家河村村支書的石春陽在給知青扛箱子時,拿了習近平一個較小的箱子,以為輕松一些,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現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后來才知道,那個箱里面裝了一箱子書。
——央視新聞時政微視頻《窯洞里的讀書人》
故事三:田間地頭看字典
“我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
——《中國有夢 青春無悔——習近平五四青年節參加主題團日活動側記》
故事四:思考“生存還是毀滅”
“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陜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里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
——《共倡開放包容 共促和平發展——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2015年10月21日,倫敦)》
故事五:30里借書30里討書
“我年輕時讀了不少文學作品,涉獵了當時能找到的各種書籍,不僅其中許多精彩章節、雋永文字至今記憶猶新,而且從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諦。文藝也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訪問俄羅斯,在同俄羅斯漢學家座談時就說到,我讀過很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輕時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今年3月訪問法國期間,我談了法國文藝對我的影響,因為我們黨老一代領導人中很多到法國求過學,所以我年輕時對法國文藝抱有濃厚興趣。在德國,我講了自己讀《浮士德》的故事。那時候,我在陜北農村插隊,聽說一個知青有《浮士德》這本書,就走了30里路去借這本書,后來他又走了30里路來取回這本書。”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
綜合新華網、央廣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