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百校之父”田家炳: 舍己利人 有益社會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大陸教育界都不陌生。田先生生于廣東大埔,16歲時因父親去世輟學從商,負起家庭重擔。1958年,舉家自印尼搬至香港,建立化工廠,生產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成為億萬富翁。1982年,創辦田家炳基金會,致力于教育、醫療方面的公益事業。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范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驅W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舍己利人也不后悔

  田家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教育是關系國家強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樹人大業,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生的效益遠大于把財富留給個人。把個人享受的東西,拿來造福后人,發揮了更大的社會效益,即使是舍己利人也從不感到后悔。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田家炳的企業和田家炳基金會的收入受到影響,以至于出現捐款承諾難以兌現的問題。為讓捐款計劃順利實施,83歲高齡的田家炳,竟然將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風暴前價值過億港元的別墅,以5600萬港元的價格低價賣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項投向了內地的幾十所學校。而自己帶著太太,租用了面積很小,但打開窗戶可以看到別墅的一個公寓樓作為新家。

  “那時經濟比較糟糕,但我已答應要給一些機構捐款,人家做了計劃。所以決定賣掉房屋。一方面,覺得自己住這么大房子是浪費,另外賣掉的錢,可以資助20多間中學,覺得這樣更有價值和意義。”田家炳在接受華商名人堂訪問時回憶說。

  被問到,后來有沒有心疼過,田家炳則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學大樓的興建,聽到萬千學子朗朗悅耳的讀書聲,不但經濟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為了幫助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從政府爭取到更多配對資金,在捐出自己承諾的款項,又一時拿不出那么多現金的情況下,田家炳還貸款600多萬港幣捐獻給了很多大學,這也成為香港公益事業中絕無僅有的美談。

  2005年,為提前清付落實項目捐款并擴大捐資,田家炳還將13萬平方米、高24層的田氏廣場售出,獲得款項近3億港幣,將其全數捐獻給了數十所大學、中學。

  一篇報道曾感慨:“不是捐錢最多,但是把自己總資產的 80%都用于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一個人,他就是田家炳。”

  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田先生做教育,有自己的理念。相對于捐贈知名高校,他更重視對中小學校、幼兒園和師范類學校的資助。理由是后者屬于基礎教育,“投資回報率比較高”——這個回報,指的不是個人名聲的擴張,而是國民教育水準的提升。他曾如此解釋自己的取舍:“基礎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華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學并不是誰都能夠念的,但有了中小學,每一個學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2003年,田先生從報上讀到“2003年大學排行榜”,對大陸高等教育之落后痛徹心扉,遂致信“素未謀面”的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痛陳意見。這封信里,沒有敷衍,沒有客套,開篇即直切正題,談真問題、提真批評。他提出希望“各地領導以身作則,以愛公帑如同愛護私產,以一家父母兄姐為籌孩子學費而節衣縮食精神,免除一切浪費,把來之不易的寶貴資源移作發展功垂百世的教育事業”,又將香港“教育方面的經常政府開支表、學生每年單位成本表”整理送給教育部諸官員參考,耿直率真,可謂信如其人。

  用田家炳冠名                  是為激勵自己

  除了大善,田家炳也從小處做起。出門住酒店,他都要自帶肥皂,因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費”;外出吃飯,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飲料。一位香港記者問他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萬人,若每人少開一罐飲料,就省下七百萬個罐。

  對自己要求嚴格的田家炳,對下一代也嚴加教導。談到下一代的問題,他就會強調:留財富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后代。他的五子四女,一律先進中文學校學習,接受正統中文教育,之后才會送到美、加去讀大學,以適應今天世界形勢的需要。

  田家炳的品德被眾人敬仰,也獲得很多榮譽,但他卻從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報。在他巨額捐資的地方,包括家鄉廣東省梅州市和大埔縣,他沒有投資任何生意,從不指望,也從來沒有用捐贈換項目或者利益。

  唯有一點,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幾乎所有的項目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的事跡精神被更多人知道,甚至名垂青史,因此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一起來做好事。同時,他也用這種辦法來激勵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學校辦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學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反而會丑化田家炳,家長就會講,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田家炳說,他一直用這個激勵自己,也要求基金會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贈的對象,一定要實實在在把學校辦好,不要辜負大家的期待。

  許雅整理

  綜合鳳凰網、短史記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