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濕漉漉的菜地里,馬琴低挽著褲腿兒,彎腰拔下白菜和萵筍,徑直向路對面走去。
小青瓦、坡屋頂、雕花窗、白粉墻,路對面一座三層黔北民居便是馬琴的家。屋頂豎著四個紅色大字:“花茂人家”。30歲的馬琴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這家農家樂的老板娘。
地處貴州北部的花茂村北依大婁山,氣候宜人。“每到夏天,就會有很多重慶的客人過來避暑,吃住都在我家,一待就是兩三個月。”
馬琴準備了8間客房和10張餐桌。她粗略估算了一下:“去年餐飲收入十一二萬,住宿也有一兩萬。”
鄉村旅游興起了農家樂,也復活了花茂村傳統工藝——土陶。
作為花茂土陶的第四代傳承人,母先才13歲就跟著爺爺和爸爸學土陶,做這行已經30多年了。
花茂土陶始于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40年的歷史。不同于其他的制陶工藝,花茂祖傳的制陶工藝一次成型,無須修坯。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花茂全村95%以上的人家都做土陶,村里大多數人以此為生。后來,市場競爭加大,手工土陶因為低效、“土氣”逐漸落伍,村里做土陶的只剩下母先才一家。
“七八年前,一個大陶罐,才賣20元,加上交通不好,銷不出去,幾次我都想放棄,外出打工了。”母先才兩手沾滿陶泥,低著頭邊揉陶土邊說。
將陶土揉成團后,開始制坯,他用力一蹬腳下的石盤基座,泥盤車迅速旋轉,一個陶罐輪廓很快成型。“現在游客隨便訂制一個小物件,就可以賣50元。”
母先才的陶藝店里人來人往,用土陶制作的兔子、燕子、長頸鹿等擺飾很受歡迎,但是最受人青睞、銷量最好的當屬盬子。
盬子是一種土陶烹飪工具。花茂村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白色陶泥,為制作盬子提供了上好原料。“這種白泥制作出來的盬子,胎質細膩堅實,能很好地保存食材的原有味道。”母先才說。
一個盬子由外桶、內缽和氣蓋三部分組成。烹飪的時候,外桶倒入水,內缽放入食材,形狀像碗的氣蓋倒滿冷水置最頂部。開火后,外桶里面的水蒸氣會從內缽上的氣孔冒出,遇到冷溫氣蓋形成蒸餾水,滴在食材上。因此,盬子在當地又稱“汽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盬子,當地也就有了一種特色美食“盬子雞”。“以前家家都窮,只有過年我們才有機會吃到。”母先才說,“制作的時候,將用食鹽、姜片、紅棗等腌制的整雞,直接放入內缽進行蒸制,蒸汽在盬子里循環,蒸餾水滴下來形成最原味的雞湯。”
“我一年能賣出2000多只盬子雞。”花茂村農家樂“紅色之家”的老板王治強自稱是母先才的搭檔,“游客到我家吃了盬子雞,覺得很美味,就會去他家里買盬子。”
今天,母先才要完成一個客戶的訂單,制作40個盬子。“最近兩年,我賣出大概6000個盬子。”
母先才的陶藝店里,擺放著36臺拉坯機,這是母先才專門為游客體驗陶藝而購置的。“看到陶藝展示,很想自己做一些,留點兒紀念。”來自山東菏澤的游客胡靜說。
據統計,花茂村去年游客接待量近70萬人次,300多人吃上旅游飯、發了旅游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12年的6478元增長到如今的1.6萬元。
隨著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花茂村的鄉村旅游方興未艾,聚合了人氣。依托土陶產業,花茂進一步挖掘,提煉陶藝文化,打造了一條集旅游休閑、陶藝展示為一體的陶藝一條街。
“小河繞田野,青山披盛裝。雖不比蓬萊,仍可算一方。”教師侯光富退休后常住花茂,每有感慨,他便寫幾首小詩,記錄愜意的生活。
(劉勤兵)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