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寧國市街頭很多地方出現了販賣西瓜的貨架,無人看管,周邊也沒有監控。每個貨架上都有支付錢款的二維碼,以及賣瓜人的聯系方式。每個西瓜上貼有價格標簽,市民選中西瓜之后,掃碼付款,然后就可以裝袋提回家。
“這里的西瓜新鮮、不大,一天能吃完,價格還便宜些,買到了生瓜聯系攤主還能換。”市民汪月洋經營的超市門口也有一個無人售瓜點。他已經在那買了好幾個西瓜。
這些無人售瓜點是寧國當地一家種植西瓜的農莊設置的。農莊老板汪磊說,從6月起,他在寧國市區設立了四五個這樣的無人售瓜點進行試驗,7月初正式推廣,目前已經有40多個點。
“一開始也考慮到會有人拿了瓜不給錢,我們可以承受的損失比例是不超過15%。 ”汪磊表示,運營這么多天后,實際損失大大低于預期。
汪磊說,7月1日到16日,無人售瓜點已賣了56600多斤西瓜,損耗在750斤左右,其中包括不小心被人弄破和自然破損的西瓜。按這個比例算,損耗只有1.3%左右。結合試驗階段的數據,汪磊說,總損耗只有約2%,比他們預期的15%低了很多。
當然,并不是所有在無人售瓜點買西瓜的人都能誠實付錢。 “比方說一個瓜賣11塊2,有的人拿了瓜掃碼后就付2毛錢。”汪磊說,這樣的人是極少數的。
去年,汪磊種的西瓜只在幾個固定攤點銷售,今年推廣無人售瓜點后,目前銷量已經超過去年的4倍,這讓他對無人售瓜點的嘗試有了更多信心,打算向賣草莓、蔬菜方面推廣。
沒人看管,也沒有監控,為何無人售瓜點的損失卻很少?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范和生認為,設置在人流較為集中地點的無人售瓜點雖然沒人看管,但買瓜人之間以及往來行人間會形成一種互相監督的氛圍。
“中國人一般都對瓜農、菜農這類需要付出辛勤勞動才能得到收獲的人富有同情心。”范和生說,西瓜屬于薄利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值得大部分人去破壞自己的誠信。
(黃瑞莉 儲 瓊 曹 慶)
摘自《安徽日報農村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