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的主要對象,近年來我國玉米的產量不斷下降,國家更明確要求,在2020年前將“鐮刀彎”地區(主要指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到1億畝,取而代之的是青貯玉米、大豆、經濟林果等農作物。然而在全國玉米大調減背景下,鮮食玉米這個新興的玉米品種卻找準方向,逆勢崛起,深受消費者和農民喜愛。
市場需求大種植效益高,
鮮食玉米前景被看好
“我們早就不種籽粒玉米了,那個不賺錢,取而代之的是鮮食玉米,這屬于蔬菜,一畝能賺上千元呢。”7月10日,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鎮石樁村民林望民一邊忙著打理蔬菜,一邊向記者介紹著當地的玉米種植之變。石樁村傳統農業生產發達,在小春種植中,該村曾一度種植籽粒玉米等糧油作物,但后來隨著市場轉向,村民紛紛種植鮮食玉米等經濟作物。
按收獲物和用途劃分,玉米分為三大類,即籽粒玉米、青貯玉米和鮮食玉米。籽粒玉米是種植面積最廣的玉米品種,主要用于口糧調劑、飼料加工和工業生產,屬于糧食類農作物;青貯玉米是飼料用玉米的一種;鮮食玉米是種植面積較小的玉米品種,屬于蔬菜類經濟作物。近年來,因庫存高、效益低等原因,以籽粒玉米為代表的玉米品種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對象。
2016年四川省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18個縣推進“糧經飼”改革,今年示范區更是擴大到40個,鮮食玉米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幾萬畝躍增至80萬畝。
7月8日,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某超市,剛上架的鮮食玉米便被消費者搶購一空。“每天限量供應,零售1.5元/個,當日就銷售完畢,消費者很喜歡這個品種的玉米。”銷售點位負責人王明月告訴記者,入夏以來,鮮食玉米上市后一直很暢銷。
鮮食玉米是鮮食甜糯玉米的簡稱,是改善人們膳食結構、豐富小食品加工類型的緊俏農產品之一,其秸稈還是優質的青飼料,世界上僅有中國、美國、法國、匈牙利、泰國等幾個國家生產,常年播種面積2500萬畝左右。
“我國是鮮食玉米種植第一大國,現有糯玉米1200萬畝、甜玉米600萬畝,而四川常年種植面積80萬畝,自給率不足50%。”四川省農科院甜糯玉米專家楊躍華介紹。目前,四川省自產的糯玉米以供應省內市場為主,而甜玉米大部分銷往甘肅、新疆、陜西、河北等地。
“種一季鮮食玉米,一般畝產能達2500斤以上,搶早上市每斤能賣2元。再加上一季優質水稻、一季蔬菜,時間銜接得緊,一畝地產值能達到1萬元。”林望明告訴記者,種植鮮食玉米農民賺頭很大。
豐富品種做強產業,
加大投入延長產業鏈
隨著四川省鮮食玉米產業不斷發展,產業發展中的諸多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例如,種植時間不合理,上市季節不均衡,“旺季爛,淡季斷”的市場尷尬局面時有發生。
記者調查發現,四川省鮮食玉米采收上市時間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這段時間之外主要由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進行供應,上市高峰期市場銷價常常有 “坐過山車”的現象,“豐產不豐收,豐收不增值”成為種植戶的苦惱。
“資源利用與加工能力低下是我省鮮食玉米領域中的最大短板,由于鮮食玉米糖分轉化快,所以很難作長期貯藏,如不及時銷售、貯藏和加工,就會積壓變質,既適應不了市場需求,又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效益。”楊躍華說。
“突破瓶頸,首先是要加快品種創新。”楊躍華認為,唯有進一步提高品質,鮮食玉米才能贏得更高關注。
針對冷鏈加工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加冷鏈及加工設備來保障品質,另一方面則應該培育貨架期長、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支撐鮮食玉米品種更新換代。此外,合理布局品種,實現良種良法的配套也尤為重要。
“在四川,家庭農場、采摘園、農家院、示范農場等發展迅速,這些都是可以對鮮食玉米進行示范、采摘、品嘗和宣傳的場所。”四川方圓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忠烈認為,培養消費習慣也是拉動消費增長、解決產業供銷問題的重要手段,結合都市現代農業,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高品質的鮮食玉米,并針對不同消費人群,提供不同層次和類型的產品,有利于促進消費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樊邦平)
摘自《四川農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