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是明代古城墻,是歷經風雨四五百年的防倭遺跡;樹,是百齡老樹,是盤根錯節巍然屹立于城墻上的3棵大榕樹;屋,是農家書屋,是位于城墻西南一隅的公益文化設施。
liáng——涼——清涼
三棵大榕樹一字排開,200年以上的樹齡,枝上又生根,根侵入城墻的條石縫,在墻面上結成一簇簇虬枝。樹冠更是相互交叉,在藍天與水泥地間隔出一層綠。即便是炎炎酷暑,不管是城墻頂上,還是墻下石凳,坐在上面,只一會兒就遍體生涼。書屋就在這天然涼亭下。
liáng——糧——食糧
電子設備的普及讓孩子們一度不愿走出家門,納涼好去處——古城墻也就靜下來了。可農家書屋的落成,一下子又讓古城墻成為我們孩子的樂土,因為那兒不但很涼,而且有“糧”。
“糧”就在書屋,它們一排排整齊地立在書架上。小清新的有散文游記,口味厚重的有大部頭小說,甜點有期刊報紙……在《新農村新農民書系——農閑娛樂篇》之八中,我讀到了許多像“二十一天孵不出雞——壞蛋”這樣既有趣又富含生活經驗還一語雙關的歇后語;在《新農村新農民書系——打工生活篇》之九中,我更加體會到了“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偉大母愛;我讀到了《西游記》的足本珍藏版,它可比我家的彩圖注音版豐富和有趣多了;我讀到了《窗外的小豆豆》,有趣的故事和情節設計讓我收獲到了陣陣的笑聲和滿滿的感動。
liáng——梁——棟梁
退休了的林爺爺也是書屋的常客,有棋友時就殺兩盤,要不就戴上老花鏡翻翻報紙。看著越來越有人氣的書屋,林爺爺說:“書看多了,社會風氣就正了,這些小娃娃可都是未來新農村建設的棟梁之材。”嘿,我們是棟梁之材!可細想,這話雖在稱贊,但又何嘗不是在鞭策我們——我們只有現在認真學本事,在未來擁有真才實學,才稱得上是棟梁。
迎著朝陽我又踏上通向書屋的大道,當古榕樹再映入眼簾時,我不禁想起巴金爺爺在《鳥的天堂》里寫到的:“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古城墻,真好!
大榕樹,真好!
新書屋,真好!
福建省龍海市紫泥中心小學 林 軒
來源: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
行司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