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走進古人“朋友圈”賞名畫
時間: 來源:農(nóng)民文摘-中國農(nóng)村網(wǎng) 作者: 字號:【

  知道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卻沒見過虢國夫人的美貌?熟稔莫奈的干草堆系列卻從沒感受過馬遠水的千波浩渺?看遍歐美各大博物館,還記不記得那些年流浪國外的中國名畫?

  Come on!走近我國大好河山文人墨客,其實,唐寅是被“玩壞了”的唐伯虎,董其昌是“不想當畫家的書法家不是好評論家”,你可以用《甄嬛傳》解讀周昉的宮廷仕女畫……我們以三幅中國名畫,帶你重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

  《清明上河圖》

  點贊藝術(shù)綿延千年

  2015年,引發(fā)“故宮跑”的《石渠寶笈》特展上,最吸引人的就是《清明上河圖》。但許多人只專注于畫面上的市井百態(tài),卻錯過了一出出生動“好戲”——那些題跋和收藏印,也是一幅名畫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來彰顯藏家才學,二來為后世提供書畫鑒賞依據(jù),所謂“流傳有序”的明證。

  蓋滿了大大小小的紅印章,積攢下歷代大腕的長短題跋,一幅古代名畫就像現(xiàn)在明星大V發(fā)布的一條微信朋友圈:“點贊”無數(shù),只不過不是秒贊,兩個手動點贊之間可能相隔百年;“評論”感人,一張紙寫不完,就不斷在尾部加紙,甚至比原作還長。比如,“爆款”名畫《清明上河圖》的無數(shù)題跋,足以拍一部縱貫古今三生三世的穿越劇了。

  你可以看到評論席上坐沙發(fā)的張著,是他指出作者張擇端是翰林。但是,“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宋徽宗登基之后建立了嚴格的書畫院制度,幾乎天下所有厲害的藝術(shù)家都被選入宮中,為何這幅大作竟未出現(xiàn)在宋代官方書畫譜《宣和畫譜》中?

  又有人跋“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余”,引來新留言。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幅畫只有528厘米,長度差了將近2米。這幅畫肯定被人裁過,是哪個做裝裱的匠人,把宋徽宗耀眼的瘦金體連同一部分畫作裁掉重裝,變成了另一幅畫?

  其實,《清明上河圖》與宋徽宗時代的宮廷畫家所喜愛的繪畫主題完全不同,那些畫花畫鳥畫美女的翰林院士,誰會蹲在大街上觀察走過路過的老百姓,臨摹街景呢?

  在史海中沒留下一點痕跡的作者,肯定不是畫院最頂尖的畫家,卻因為把目光投向人們的日常生活才成為現(xiàn)今中國人最耳熟能詳?shù)漠嫾摇1稽c贊黨們包圍的《清明上河圖》的正確打開方式,應(yīng)該是要對照著一本名為《東京夢華錄》的書一起看,光看書枯燥,光看圖眼花,圖文配合,妙趣橫生。

  說到點贊狂魔,不得不提“史上著名文藝青年兼文物破壞者”乾隆,他最愛在名作上“到此一游”,單用于書畫鑒賞的印璽就有172方。別的收藏家都是很專業(yè)地在畫心外蓋章,他卻選最顯眼處,生怕無人注目,而且還不止蓋一個章。他的口號是:“蓋自己的章,讓別人無處可蓋!”

  當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這四方印集體出現(xiàn)時,說明這幅畫是他心中的“上上品”。比如乾隆“偶像”趙孟頫所作的《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

  解構(gòu)水墨皴擦法

  《鵲華秋色圖》好在哪里呢?初看時你可能覺得這太叛逆。第一眼,用色復(fù)古,青山綠水。第二眼,構(gòu)圖有董源之風,平鋪直敘,滿山滿水。第三眼,造型古樸,畫面空間不連貫,人與樹木茅屋大小不成比例,這是向“中國畫史第一人”顧愷之致敬。第四眼,居然每一筆都沒有刻意的皴擦,一筆一畫一絲不茍。他用超強的書寫控制力,將每一筆該“皴擦”的地方都改成了“寫”。

  而皴擦,是中國水墨畫除黑白兩色外最具標志性的符號。所謂皴,就是皺紋,畫家用干毛筆蘸濃墨,在紙上擦出的一些陰影。水墨畫中那些數(shù)不清的、黑黢黢的山石和樹木紋理都是用皴擦法畫出來的。五代之前,水墨沒有皴擦。

  五代時期,荊浩、關(guān)仝、董源、巨然(史稱“荊關(guān)董巨”)山水畫四大家一起創(chuàng)造了皴擦法,從此皴擦成為中國繪畫史上最精彩之處。荊關(guān)生活在北方,山高水遠,景色雄渾,他們筆下的山石構(gòu)圖一般頂天立地,線條硬朗,是上下反復(fù)擦出來的。而南派董巨的畫比較溫柔,他們的皴擦并非直上直下,而是改向兩邊,這種表現(xiàn)山石立體感的皴法看上去就像麻絲,叫“披麻皴”。

  在中國水墨畫發(fā)展最輝煌的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創(chuàng)立了“米點皴”,用一個個像茄子似的小點堆積成一座山的樣子,二米稱之為墨戲。李成的“蟹爪皴”專為畫樹枝而創(chuàng)造,范寬發(fā)明了短促峻峭的“雨點皴”,郭熙的“卷云皴”以旋渦狀的線條勾勒山石。李唐在北宋時善用“小斧劈”,橫著皴擦,如同斧子劈過一般,到了南宋,他一個年邁書生也恨不得上前殺敵,打敗金兵,于是發(fā)明了“大斧劈”,恨不得一斧子劈過千軍萬馬。

  再說回《鵲華秋色圖》,這幅畫看似滿篇錯誤,合在一起卻那么和諧。古怪至極,又令人心碎。當題跋、印章、畫面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文人畫。它由唐代王維開創(chuàng),至元代趙孟頫徹底定了性,他把畫上的題跋發(fā)揚光大,使它成為畫的一個組成要素,功不可沒。從此,真正的中國畫家要詩書畫印四絕。

  《富春山居圖》

  “彩蛋”多多

  七米長卷《富春山居圖》就是畫界的《蘭亭集序》。2011年,身首異處的兩幅殘卷在時隔三百六十多年后重逢于臺北故宮,真可謂跨越了萬水千山。

  不同于大宋皇室宗裔趙孟頫在蒙古人手下混得風生云起,《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對現(xiàn)實感到失望,他五十多歲才學畫,他說,“畫不過意思而已”,文人畫的一個標準就是重意不重形。如果說油畫是敘事體,有著分明的起承轉(zhuǎn)合,那么水墨畫就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總是聚合著一種氣韻。

  和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不同,中國長卷講究散點透視,也就是不科學,用眼睛畫畫。八十多歲的黃公望隱居在富春江畔,每天江邊山里暴走,走哪畫哪,回來再根據(jù)草稿作畫。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進特寫,千變?nèi)f化,隨便一個局部都能獨立成畫,買一幅等于買了很多幅。黃公望就像一個稱職的導(dǎo)游,帶你游遍富春江美景。

  這幅畫的第一位主人是“無用上人”,他怕這畫被人搶去,在畫未完成前就請作者先寫“聲明”是畫給他的。此后,這畫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被偷被賣,經(jīng)過許多藏家畫家之手。最傳奇的是,宜興藏家吳洪裕得到此畫后視若珍寶,在他彌留之際,他竟想到“焚畫殉葬”,全家人都驚呆了,幸好侄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火中搶出了寶貝,把另一幅順手扔了進去,偷梁換柱。

  畫作傳到后人吳寄谷手中時,他把燒出幾個洞的畫心重新裝裱,居然能拼出一丘一壑,于是他把本來在畫尾的黃公望題跋移到前面,稱卷首為《剩山圖》。抗戰(zhàn)時期被書畫名家吳湖帆發(fā)現(xiàn)并收藏,從此他自稱“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時任浙江省博物館館長沙孟海得知后,軟磨硬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令吳忍痛割愛,把它贈給了浙江省博物館,成為鎮(zhèn)館之寶。另一段為《無用師卷》,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趣的是,乾隆曾在這幅畫的仿作上噼里啪啦蓋了55方鑒藏印,而真跡進宮略晚,被分到《石渠寶笈》次品,幸而逃過皇帝印鑒“禍害”,落個干凈。

  可以說,中國水墨在薄薄的一張紙中,蘊藏了猶如3D效果的玄機,一幅畫包含萬千角度,所謂“夕陽山外山”,名畫總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彩蛋”。

  (馬菁菁)

  摘自《中國婦女》

  ?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 關(guān)于本網(wǎng)| 版權(quán)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wǎng)絡(luò)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shù)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wù)所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仿冒必究 轉(zhuǎn)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