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有10畝沃柑,畝產2000至2500公斤,按照以往的市場價6元1公斤,預計今年我的收入10萬多元。”覃福江站在自己的果場里,眼見青油油的小果已經掛滿枝頭,喜笑顏開。
覃福江曾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大才社區的貧困戶,正是依靠柑橘種植,順利脫貧,“這得感謝歐慧群支書,是她帶領我們種植沃柑、砂糖橘。”
歐慧群卻謙虛地說:“我只是提供了種苗和技術支持,最主要是村民們把種果當成事業來做,用心呵護,就沒有不富的道理。”
歐慧群是大才鄉大才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從事柑橘種植已有6個年頭。在做好村中事務的同時,她經常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
起初,歐慧群種下的砂糖橘甜度不夠。她不斷鉆研、學習,還經常向縣農業局、水果局等部門的專家請教。經過一年多的摸索,通過土壤改良和優化配肥,她種植的砂糖橘不僅糖度含量遠遠高出行業標準,而且品相好,成為遠近客商爭相搶購的“香餑餑”。
“我種的50畝砂糖橘、沃柑,全部和外地老板簽訂購銷協議,不愁銷路,保證了每畝收入上萬元。”歐慧群帶著記者走進她家的果園,步履輕快。
停留在一棵砂糖橘的果樹旁,她指著根部,經驗老到地說:“如果柑橘市場上某個品種出現價格跌落,我可以通過高位嫁接的辦法,更換種植品種,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轉移風險,減少損失。”
為保證柑橘種植過程的綠色無污染,歐慧群只施用有機肥,并通過人工除草的方式,把雜草作為肥料還田。這樣不僅環保,而且保證了橘樹的養分。
歐慧群在自家發展柑橘產業的同時,充分發揮黨支部書記的先鋒帶頭作用,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向加入的貧困戶傳授種植技術,聘請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進果園打工。目前,光是在她果園就業的貧困戶就有100人,人均增收1000元。
“現在村里種植的砂糖橘,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四川、重慶等地,尤其是臨近春節,市場需求量很大,基本是供不應求,大家的生活更有甜頭了。”歐慧群開心地說。
(高 峰)
摘自中國婦女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