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70年間的“中國餐桌”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天大地大,不如食字大。

  對中國人來說,民以食為天。一粥一飯,一蔬一羹,都透著無盡的智慧。

  窮時候,粗茶淡飯,不改其樂;富時節,食不厭精,味極無窮。

  食物的味道,承載了我們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相聚與別離,刻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份和記憶。

  正因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時光變遷,都交錯在我們的餐桌上。

  70年,仿佛轉瞬間,其實,已經翻天覆地,已過萬水千山。

 

  對中國人而言,吃,有不一般的意義。

  小至親朋偶聚,大到紅事白事,都少不了一頓飯局。世道如何,生活過得好不好,看看飯局上的排場就知道了。

  50~70年代

  雜食時代:草木魚蟲皆果腹

  蛇肉到了時間,端進屋里,掀開鍋,一大團蒸氣冒出來,大家并不縮頭,慢慢看清了,都叫一聲好。兩大條蛇肉亮晶晶地盤在碗里,粉粉地冒蒸氣。

  我將醬油膏和草酸沖好水,把蔥末、姜末和蒜末投進去,叫聲:吃起來!大家就乒乒乓乓地盛飯,伸筷撕那蛇肉蘸料,剛入嘴嚼,紛紛嚷鮮。

  ——阿城《棋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仰賴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果,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

  莫言在散文《忘不了吃》中提到:“我生于1955年,那是新中國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老人們回憶,這一年“還能吃飽肚皮”。然而,能吃飽的“黃金時代”如曇花一現。

  很快,嚴峻的國際形勢、曲折的社會嘗試以及天災的降臨,讓中國人在不短的時間里,都在為填飽肚子而掙扎。

  生于北京的作家阿城,是新中國的同齡人。他在小說《棋王》中描述,主人公下鄉到農場后,為迎接朋友,特地設了一席“蛇宴”。

  當然,說是宴,其實夸張了。

  唯一的肉食是兩條蛇,還是剛從山上抓來的。此外,只有一小盤清水茄子和白米飯,連調味的醋精都沒有,要用微毒的草酸替代。但在當時,別說蛇肉,哪怕有田雞肉、鼠肉,都算得上是“打牙祭”,起碼屬于葷腥啊!

  1955年起,由于物資匱乏,政府為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憑票購糧。平日,不夠吃是常態。怎么辦?

  荒野就是食庫。春天,挖草根野菜;夏天,在水里撈浮萍、撈藻菜,捕小魚小蝦;秋天,炒螞蚱蟋蟀,煮草籽;冬天,吃青苔、剝樹皮。如此雜食,當然不足以解決溫飽,許多人得了浮腫,皮膚一按一個坑。

  80年代

  蛋白質時代:豬牛魚蝦齊登場

  人們來到東首,突然眼花繚亂,都被那擺好的席面驚呆了。

  桌子上沒有花,十二只冷盆就是十二朵鮮花,紅黃藍白,五彩繽紛。鳳尾蝦、南腿片、毛豆青椒、白斬雞,這些菜本身都是有顏色的。熏青魚、五香牛肉、蝦子鲞魚等等顏色不太鮮艷,便用各色蔬果鑲在周圍,有鮮紅的山楂,有碧綠的青梅。

  十二朵鮮花圍著一朵大月季,這月季是用鉤針編結而成的……等會兒各種熱菜便放在花里面。一張大圓桌就像朵巨大的花,像荷花,像睡蓮,也像一盤向日葵。

  ——陸文夫《美食家》

  和過去不同,描述80年代飯局的小說《美食家》,切切實實呈現了一場盛宴。

  不僅是請客的飯局,人們日常三餐里,雞鴨豬牛魚蝦也不再是稀客,還要吃出花樣來。

  如此講究,因為有底氣。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終于讓中國這片廣闊的土地騰飛了。

  進入80年代,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接近400公斤。我國長期糧食短缺的日子,就此結束。1984年,深圳市率先取消糧票。

  1988年,“菜籃子”工程投入實施。

  農業生產的優化,商品經濟的活躍,都為餐桌更豐富的選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我國的恩格爾系數逐漸降至50%以下,這也提示,我國進入溫飽階段。所謂恩格爾系數,就是食品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的比重。當降到50%以下,意味著,人們不用再發愁沒有錢買充足的食物,還可以用更多的錢來改善衣著起居或玩樂。

  填飽肚子不難,便想吃得更好。糧食與蔬菜,不再是主要的食品消費,取而代之的,是油類、肉類、水產品、瓜果等等。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52年,我國城鎮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豬肉消費量少得可憐,只有6斤,到1985年,則上升到33.2斤。

  浮腫、營養不良、小兒發育滯后等“饑餓病”,終于漸漸離國人遠去。

  90年代~21世紀初

  營養時代:清蔬蛋奶最養人

  經常友朋酬酢,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現在往往被迫攜帶個小小的便當在席上備位充數而已。

  煞風景,同時自己也覺得窩囊。沒辦法,誰讓自己害了這個糖尿病。

  ——梁實秋《雅舍談吃》

  作家梁實秋在飯局上的尷尬,90年代以后,不少人都體會過。

  隨著肉食的增多,乃至逐漸趕超菜蔬的比重,在大城市,一些人攝入的脂肪、蛋白質、膽固醇,已超過正常身體所需。肥胖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隨之而生。

  營養飲食的概念,由此進入大眾視野。

  1993年,國務院批準頒布了《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要求盡快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食物結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有關食物營養的文件。

  1997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中國人在餐桌上該怎么吃,首次有了營養標準。

  當下

  雜食時代2.0:素食、輕斷食正流行

  當我成了所謂的“作家”之后,在一些宴席上,又吃到了螞蚱、蟋蟀、豆蟲等昆蟲,又吃到了當年吃壞了胃口的野草、野菜,滿桌的雞鴨魚肉反而無人問津。

  我想,怪不得哲人們說兩極相通,原來餓極了和飽極了都要吃草木蟲魚,就像北極和南極都是冰天雪地一樣。

  ——莫言《忘不了吃》

  作為我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對生活的體察相當敏銳。

  今年7月,為了迎合新的消費習慣,第八屆全國烹飪技能競賽首次設立素食專項賽區。如今,喜食素食的,除了信佛的人,還有很多年輕女性。在全國各地,素食館開了不少。

  健康、減肥、養生,成為素食的關鍵詞。外出吃飯,多點一份沙拉,來一頓素菜,正可以洗滌腸胃。

  某電商平臺今年還推出《2019食品潮流趨勢報告》,提出最新食品潮流元素之一,是輕斷食,即刻意減少每天攝入的熱量。

  過去,是想吃沒得吃;現在,是特意“吃草”,主動“挨餓”。

  輪回

  飯局跟時尚一樣,就是一個輪回

  中國人在放縱饕餮將近三十年后,那股空虛饑餓的代償沖動終于平靜了下來,身心達到飽和,也有了余裕,去關注更多、更深。

  人們開始探尋營養與色香味以外的飲食功能,例如食以養人、食以防病,也更多地開始探尋飲食文化的根源和深意。

  2012年,一部風靡全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廣受好評后,相似的本土飲食紀錄片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早餐中國》《老廣的味道》《上海的味道》《川味》《宵夜江湖》……

  他們恰恰回應了中國人對食物文化溯源的精神訴求。

  全球化的飲食縱然多彩豐盛,卻始終缺少了那點帶根基的文化歸屬,使人懷念故鄉的味道、山野的味道。

  飯局上,老味道又回來了,野菜還是那個野菜,山珍還是那個山珍,但其間,已越過滄海桑田、萬水千山。

  (麥 蔚)

  摘自《中國家庭醫生》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