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被譽為“安徽葡萄第一鎮”的安徽省廬江縣同大鎮迎來豐收季。
最近,記者在同大鎮永安村15組姚能翠家的葡萄采摘園里,看到一串串紅的、紫的、綠的葡萄水靈靈掛滿了枝條,散發著濃郁的果香。
據姚能翠介紹,最近幾年,她家的采摘園先后引進了夏黑、陽光玫瑰、摩爾多瓦等10多個葡萄新品種,“品種好了,種出來的葡萄自然個大味甜。”
“從今年掛果的情況來看,無論在果形、顆粒、色澤,還是在口感、品質上,都較普通葡萄更受消費者喜愛。”姚能翠神情頗為得意。
無獨有偶,與姚能翠家相隔不遠,同大鎮魏崗村6組劉意山的葡萄園里,上一撥游客還沒走,下一撥游客已經到來。
在葡萄品嘗區,記者看著標簽上的品種有“紅芭拉蒂、內瑪斯、紅乳”等,很多都沒有聽說過。劉意山向記者解釋道,這些葡萄品種與普通的葡萄不同,屬于小品種,一般在超市買不到,所以深受游客青睞。
“現在市場上不缺大路貨,缺的是高端生態果品。”用劉意山的話來說,這就叫“舌尖”引導市場,市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走進同大鎮薛家圩村的春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精品葡萄種植基地,記者發現又是另一番喜人景象。
“現在合肥、六安、銅陵等外地顧客都慕名而來,指名要我們的葡萄。”總經理王尚中一邊跟記者聊天,一邊給絡繹不絕進園的游客介紹著基地的葡萄。
王尚中說,公司成立之初,就決定種適宜采摘的品種,針對中高端收入人群,主要是品質要好,不是單純追求產量,而是以質取勝,提升葡萄“含金量”。
陪同采訪的同大鎮黨政辦負責人許德祥告訴記者,同大鎮種植葡萄可以追溯到20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一開始,農戶僅引進‘藤稔’、‘巨峰’等幾個常規品種,栽種品種少,品種結構單一。受扎堆上市、銷售渠道不暢、保鮮期短等影響,葡萄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讓許多種植戶虧損嚴重。”許德祥憶當年心情仍很沉重。為扭轉銷售行情寒意逼人、滯銷事件屢屢發生的不利局面,這些年來,當地果農不斷更新葡萄品種,摸索著走起了“高端路線”。
據了解,同大鎮的葡萄眼下不僅種得好,而且賣得俏、叫得響。取得這一可喜成果的原因是該鎮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事情:一是拉長葡萄的上市期,引進紅芭拉蒂、冬豐、南玉等“早、中、晚”熟高端品種,使采摘期延長了3個月,實現錯峰上市。二是以科技為先導,大面積發展設施栽培,引進套袋、根域限制栽培等先進技術,提高葡萄鮮果質量,生產出高檔優質葡萄。三是限量選擇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料、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實施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這樣生產出來的有機、生態、安全的優質葡萄,自然更受游客的歡迎。”同大鎮負責人夏雁飛臉上掩飾不住開心的笑容。在去年整個葡萄市場價格都表現低迷的情況下,本地葡萄卻逆勢上揚,供不應求,特別是一些小品種的表現令人吃驚,備受熱捧。夏雁飛說,由于葡萄品質好,身價就高出了一大截,平均每公斤售價超過20元。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同大鎮的2萬畝葡萄采摘園共接待游客3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億元,果農賺得“盆滿缽滿”,實現“甜蜜”增收。“眼下,我們的小品種葡萄以超高的‘顏值’和強勁的‘賣點’,吸引著大批游客觀光、采摘和休閑,是同大鎮打造鄉村旅游的新亮點。”夏雁飛樂呵呵地說。
(趙德斌)
摘自《致富快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