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業農村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的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副司長朱恩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書記、副主任魏啟文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據介紹,今年全國有25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西南、華南地區呈片狀發生,江淮、黃淮海、西北地區點狀見蟲,東北地區沒有見蟲。危害主要集中在西南等地,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內,黃淮海等玉米主產區沒有造成損失,實現了防蟲害穩秋糧的目標。
潘文博表示,目前,南方玉米大面積收獲,北方玉米灌漿成熟即將收獲,草地貪夜蛾危害期已過,草地貪夜蛾對玉米主產區的威脅全面解除。
防控效果顯著,危害總體可控
今年1月,跨境遷飛性害蟲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從云南開始逐步向北擴散蔓延,對我國糧食生產構成直接威脅。草地貪夜蛾擴散速度快、影響范圍大、危害程度重,主要危害玉米。
對于目前草地貪夜蛾造成的損失,潘文博表示,防控效果顯著,危害總體可控。多數地方防控及時,見蟲未成災,對秋糧影響有限。
針對草地貪夜蛾的威脅和發生特點,農業農村部及時制定《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方案》,明確防控策略、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工作要求,建立部門指導、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在5?6月防控的關鍵時期,兩次下發緊急通知,兩次召開視頻會議,部領導動員部署防控工作,并深入重點地區調研指導,督促防控責任落實。
為全面準確掌握蟲情動態,農業農村部加密布控監測網點,在中緬中越邊境地區、西南華南源頭區、江淮過渡區和北方防范區共布設10萬多個監測網點,布設性誘捕器、高空測報燈和昆蟲雷達等監測設備135萬臺(套),實行全天候立體監測。組織全國2萬多名植保專業人員和近百萬農民技術員,全面開展蟲情普查。嚴格蟲情報告制度,及時發布蟲情預報。
針對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基層干部和農民識別難防控難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成立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專家組,先后派出40多批次技術指導組赴各地巡回指導,及時印發50萬套掛圖,指導各地編發技術資料1509萬套份,分發到重點區域的每個村、每一個農藥經營門店。組織開展多層次技術培訓,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農民技術員380萬人。會同財政部緊急下撥5億元資金,地方財政籌措3.6億元應急資金,支持各地開展防控。及時啟動突發性病蟲害臨時用藥措施,向社會公布25種應急用藥,全國累計出動植保專業服務組織2850個、動用施藥機械14.1萬臺(套),防治面積2400多萬畝次,做到見蟲區域應防盡防。
草地貪夜蛾防控對今年農藥減量目標影響不大
2015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通過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科學用藥,連續四年實現了農藥使用量負增長。今年草地貪夜蛾入侵以后,對防蟲保豐收和減少農藥使用是一個新挑戰。
朱恩林介紹,為解決這個問題農業農村部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比如選用綠僵菌、昆蟲病毒制劑,以及寄生性和捕食性的天敵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蟲源區的密度,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二是選擇高效低毒藥劑。經過專家反復篩選,農業農村部推薦了25種高效低毒藥劑。這些藥劑用量少、效率高,防控效果普遍在90%以上。三是優化施藥方法。采用高效施藥機械和超低量噴藥技術為主,對蟲口密度比較高、連片集中區域,大力推行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有效提高防治的效果和施藥的效率,最大限度減少農藥用量,對實現今年農藥減量目標不會有大的影響。
魏啟文介紹,在應對草地貪夜蛾防控過程中,堅持邊防控、邊摸索、邊研究。組建了農業農村部草地貪夜蛾防控專家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牽頭,組織教學、科研、技術推廣等優勢單位,分了五個專題小組,重點對草地貪夜蛾的生物學特性、監測預警、科學用藥、生物防治、綜合治理等進行研究。通過室內觀測和野外系統調查,初步探明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的發生代數和危害習性。
在監測預警方面,研究開發了性誘、燈誘等理化誘控手段,制定了測報調查規范。在生物防治方面,篩選了30多種捕食性、寄生性天敵和微生物農藥,為科學防治草地貪夜蛾提供了有力支撐。
繼續加強監測預警,做好“蟲口奪糧”保豐收
今年草地貪夜蛾防治打了一個漂亮仗。朱恩林說,北方地區的防治基本結束,但是并不說明蟲害不再發生。根據它的特點、習性,專家做了分析研判,草地貪夜蛾將在我國南方地區越冬定殖,特別是亞熱帶地區,再加上今冬明春境外的蟲源還可能遷入,下一步防治任務還很艱巨,其發生危害將成為常態。
朱恩林表示,下一步要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經驗總結。今年在草地貪夜蛾防治過程中,各地在監測方法、防控措施、組織方式等方面都摸索了好經驗和做法,需要認真總結,加以完善提升和推廣應用。二是繼續做好監測防控。目前,草地貪夜蛾還有極少數殘留的蟲子,可能會隨氣流回遷到西南、華南地區,同時年底以后,境外蟲源還可能遷入,今冬明春要重點做好西南、華南地區監測,及早做好預測預報和防治準備。三是強化監測防控能力建設。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下一步要通過相關項目加強網點布局,強化監測防控設施設備建設,增添數字化、智能化的裝備,提升監測防控能力。四是積極推進國際合作。蟲子不僅中國有,緬甸、越南這些周邊國家也有,要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周邊國家的合作,開展聯合監測、信息交流、技術合作,促進周邊國家提高防治水平,減輕境外蟲源遷入威脅。
潘文博介紹,我國病蟲害多發、重發,今年除了草地貪夜蛾,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玉米螟、稻瘟病、黏蟲等重大病蟲害在部分地區也發生較重。
據統計,目前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60多億畝次。農業農村部一手抓草地貪夜蛾防控攻堅戰,一手抓其他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經過9個多月的全力防控,遷飛性、流行性、區域性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特別是小麥的赤霉病、玉米黏蟲、稻飛虱等重大病蟲害今年防控效果是近幾年效果較好的一年,減損保產效果明顯,為奪取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
潘文博表示,中秋已過,南方的晚稻還處于抽穗灌漿區,還要重點防范后期的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等“兩蟲一病”危害,只要秋糧一天不到手,防控一天不放松。要繼續加強監測預警,密切關注南方晚稻病蟲發生動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科學防治。及時開展統防統治,在重點區域加大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力度,嚴防后期蟲害暴發成災。推進綠色防控,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農藥等綜合防治技術,既要把病蟲害控制住,也要實現農藥減量增效目標,進一步減少農藥用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好“蟲口奪糧”保豐收工作。
(王 田)
摘自中國農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