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博物館,出門就能把所謂的展品變成盤中餐,對于吃貨來說,還有比這更過癮的事情嗎?今天,就來一起看看世界上都有哪些有趣的食物博物館吧。
比利時布魯日:薯條博物館
很難想象,為薯條建造一座博物館的竟然不是美國人。實際上,薯條只是美國人的舶來品,真正為起源問題爭得喋喋不休的是法國和比利時人。
根據民間的說法,薯條最早出現在1680年的比利時南部,當地居民一直有吃炸小魚的飲食習慣,當冬天河水結冰無法捕魚時,人們就想到將土豆切成條代替炸魚;另一邊,法國人則拿出了確鑿的證據,聲稱關于炸薯條的文字記載出現在1789年的巴黎新橋區。
最后,倔強的比利時人選擇建造薯條博物館來為自己爭取話語權。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馬鈴薯是如何在幾千年被秘魯種植,到成為可以穿行于全宇宙的食物。
韓國首爾:泡菜博物館
比利時能為薯條建一座博物館,韓國人就能把泡菜請上神壇。在中國被視作配角的泡菜,到了韓國很有成為“國菜”的面相。
泡菜博物館雖然不大,但絕對能讓人感受到韓國人對泡菜滿滿的熱愛。不同種類的泡菜,比如壇制泡菜、海鮮泡菜等都分門別類地展示。這里甚至還有關于腌制產品的參考書和學術論文庫,洋溢著一股嚴肅的學術氣氛。博物館設有一個品嘗室,參觀者可以免費品嘗兩種泡菜。
德國柏林:咖喱香腸博物館
如果你問一個柏林人,柏林最標致的象征是什么?除了勃蘭登堡門,還可能會得到另一個答案——咖喱香腸。
德國的香腸多達1000多種,是名副其實的“香腸共和國”。每個地區和城市都有讓人引以為傲的品類,而咖喱香腸就從柏林C位出道。
2009年,柏林人修建了這座博物館,以紀念他們每年吃掉的7000萬根咖喱香腸——其實不僅是愛吃這么簡單,1949年誕生的咖喱香腸,也許是冷戰時代唯一的暖色。它對于柏林人的意義,或許跟可口可樂之于美國人一樣,是一種不分階級的、人人平等的美味食物。
博物館最人性化的設計莫過于,參觀完博物館,你可以憑門票免費兌換一份咖喱香腸!
日本橫濱:拉面博物館
能跟五花八門的德國香腸有一拼的,是日本拉面的種類。100多年前,拉面從中國由橫濱傳入日本,經過一系列順應當地人口味的調整以后,成了全國上下最具人氣的平民美食。
別看組成拉面的元素無非面條、湯底、溏心蛋和配菜這幾種,日本卻根據不同的地區演變出了各種派別,具體的區別,都可以在拉面博物館里找到答案。
其實,日本很多地方都為拉面開設了博物館,橫濱這家最大的特色并不在拉面本身,而是地下一層的拉面一條街。這里還原了昭和時代的市井風情,黑白電視、電影海報,當然還有各地的拉面小館。點上一碗拉面,來個沉浸式的體驗,才是打開博物館的最好方式。
意大利博洛尼亞:冰淇淋博物館
沒有Gelato的日子會變成什么樣?意大利人根本不敢想。2012年,Gelato的頭號制造商在距離“胖子之城”博洛尼亞15公里開外的地方創辦了一座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風靡世界的意式冰淇淋是如何誕生、變遷和制作出來的,感興趣的話,可以參加手工制作Gelato的現場教學。
在意大利旅行時,每天一只Gelato是永恒的主題。《羅馬假日》里,女神赫本倚在羅馬的西班牙廣場上吃冰淇淋的場景,也成了意式Gelato最好的代言。
西班牙巴塞羅那:火腿博物館
伊比利亞火腿是除海鮮飯以外,西班牙最有代表性的美食。對于不怎么習慣生食的中國人來說,在巴塞羅那蘭布拉大道上坐落著的這家火腿博物館,或許是你了解各式火腿的最佳入門。
西班牙火腿既可單獨食用,也可以搭配蜜瓜、蘆筍;一小塊面包加上一片火腿就是一份經典組合的tapas。參觀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環節,便是在火腿切片師的帶領下品嘗不同部位的火腿。市面上難得一見的陳年級別,搭配上佐餐的cava酒,保準讓你對西班牙火腿有全新的認知。
(西 夏)
摘自微信公眾號“壹路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