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手一部”手機的年代,讀新聞、看視頻、打游戲已經成為尋常事。隨著“低頭族”不斷增加,一些人開始在尋常事上打起了主意。一批打著“看新聞、看視頻、走路能賺錢”旗號的賺錢類APP(應用程序)頻繁出現,吸引大量用戶下載安裝。然而,記者發現,賺錢APP并非真的能賺錢,從注冊使用到現金提現,整個過程圈套重重,一不留神,不僅白費功夫,還可能掉入陷阱。
隨處可見慎下載
“看個新聞就能把錢掙了”“走走路就可以領錢了”,賺錢類APP一般利用此類宣傳語吸引用戶,聽起來毫不費勁的賺錢方式不禁令人心動。
北京某高校大學生小文告訴記者,自己在玩游戲、刷微博、看短視頻時,經常會看到植入的賺錢類APP廣告。“有幾次我玩手游,一局結束后游戲里提示看個短視頻可以增加經驗值,我就點進去了。視頻里稱每天在某APP上看新聞達到一定時長可以掙零花錢。”小文說。
除了在各大網絡平臺植入廣告之外,記者發現,多個應用商城中也存在大量賺錢類APP,涉及多個品類,閱讀新聞賺錢、轉發文章賺錢、試玩APP賺錢、走路運動賺錢、知識問答賺錢、問卷調查賺錢……關于賺錢類APP的經驗貼也在網上隨處可見,這些文章大多以誘惑性文字為標題,打著分享經驗的幌子為APP做推廣。
用戶利用零散時間在手機上進行簡單操作就可以獲取一定回報,這一誘惑吸引了許多手機用戶參與。不少APP采用“第一次注冊獎勵”吸引用戶點擊下載,而用戶在初期獲利嘗到甜頭后,又會在“成功推薦親朋好友得獎勵”的誘惑下向他人介紹,這些都加速了此類APP傳播。
費時費力提現難
下載這些APP是否真的就能賺錢呢?一些用戶使用后才發現,所謂的“賺錢”并沒有那么容易。
“廣告上聲稱的收益和實際不符,第一次注冊獎勵幾千金幣,注冊后發現幾千金幣實際還不到1塊錢。”下載過某資訊類賺錢APP的小黃對記者說。根據該平臺規定,閱讀資訊、觀看視頻、分享新聞、簽到等都可以換取金幣。然而,按照兌換原則,用戶至少要閱讀四五百分鐘的新聞資訊或者觀看十幾個小時的短視頻,才能賺取1元錢,進而才能在該APP提現。“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賺這1塊錢,很不值當。有些平臺還要累積到一定數量的金額才能提現,1塊錢不能提。”小黃說,最終,他選擇了放棄這款下載量不錯但根本賺不到錢的APP。
除了耗費精力之外,“賺錢”門檻越來越高也是小黃放棄的原因。“起初它會用一些豐厚的獎勵讓你覺得‘賺錢’很容易,不過后來,隨著我的積分越來越多,它設置的任務門檻也越來越高。每天都需要完成許多繁瑣且耗費時間的任務,實在令我不能忍受。”小黃說。
不過,完成不了任務并不重要,賺錢類APP早已為用戶埋下了另一個“套路”——通過“拉人頭”賺錢。記者發現,許多APP都設置了豐厚的推薦獎勵,與看新聞賺錢相比,這種賺錢方式似乎輕松得多。拿趣頭條來說,目前在趣頭條上邀請一位用戶可以得到9元,邀請越多賺得越多,最高可達13元/位。而以走路能賺錢為噱頭的趣步,則將拉人頭數量與用戶等級、收益掛鉤。通過邀請的方式,賺錢類APP迅速在手機用戶中推廣開來。
審查把關嚴整治
業內人士表示,賺錢類APP大多利用豐厚的邀請獎勵獲取用戶點擊下載,進而賺取利益。而充斥這些APP內的,是大量廣告和八卦、獵奇信息,內容質量堪憂。
目前,一些地方已展開對賺錢類APP的整治。今年6月,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約談趣頭條、惠頭條等聚合資訊類平臺,要求相關企業加強廣告發布前審查把關、加強互聯網信息管理,杜絕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同時提醒消費者,不要輕信此類玩手機、刷微信輕松賺錢的廣告,以免上當受騙。
記者還發現,少數APP為了躲避監管,不在正規應用商店上架,而是選擇在網絡上發帖。與違法廣告一樣,這類APP均需要添加微信并依據對方的指導操作才能下載。
目前,賺錢類APP還處于法律真空狀態,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制定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專家表示,賺不到錢才是賺錢APP的實質,而APP利用獎金誘導用戶發展下線拉人頭的行為涉嫌傳銷。(何欣禹)
摘自人民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