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醫患雙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對等以及缺乏交流等因素,患者對醫院的很多“奇葩規定”心懷不滿。其實,很多那些患者認為的“奇葩規定”,都是用鮮血換來的,都是為了保護患者。
為什么摔了一跤,到醫院也要做CT?
【案例】一名建筑工人從兩米多高的腳手架墜落,當時并未感覺嚴重不適,到醫院后,要求醫生簡單包扎后,因舍不得花錢,拒絕了醫生做頭顱CT的建議。誰知第二天就出現精神萎靡、劇烈嘔吐、嗜睡煩躁等癥狀,做了檢查才發現有顱內出血,必須緊急實施開顱手術,否則有癱瘓甚至生命危險。
【醫生解讀】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CT核磁室主任劉艷說,頭外傷后,CT檢查是及時有效,且能明確是否有顱內出血、顱骨骨折等嚴重外傷的方法。臨床上外傷后遲發性腦出血的例子數不勝數,外傷后剛開始并沒有任何癥狀,第二天突然出現噴射狀嘔吐、昏迷不醒,到醫院都需要開顱清理血腫。有時候患者只是輕輕摔一跤,也有摔出腦出血的風險。不管醫生經驗如何豐富,也沒法百分百預測會不會發生繼發性出血。以前的醫生確實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但誤診率不低。隨著CT的普及,極大降低了誤診率,使得醫生能及時發現患者顱內些微的變化,患者應當聽取醫生的意見,把傷害降到最低。
查胃鏡都要檢查梅毒和艾滋病?
【案例】一名腿部受傷的車禍患者被送到醫院,由于情況危急,不及時手術這名三十多歲的小伙子可能面臨截肢的風險。負責手術的骨科醫生在病毒四項檢查結果出來之前果斷決定,先手術救人。然而手術過程中,一粒骨渣直接扎進醫生手指。隨后,檢查結果出來,小伙子是艾滋病患者。醫生仍然堅持做完手術后,才去注射抗艾滋病病毒藥物。
【醫生解讀】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醫務部主任魏民說,我國《傳染病防治法》把傳染病歸為甲、乙、丙三大類共 30 多種,其中乙肝、丙肝、梅毒、艾滋均屬于乙類傳染病,要求“嚴格管理”。我國幾乎所有有條件的醫院在病人進行手術或侵入性操作前,比如胃鏡檢查、白內障手術等常規都要檢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俗稱 “免疫四項”。這是出于病患、醫護和醫院管理各個方面的審慎考量。
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出發,“免疫四項”是有必要的。這四種病毒的傳播途徑都是血液、母嬰、性,又都能夠在病人體內長期潛伏不發病,不做專門檢查完全有可能發現不了,對個人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是大隱患。
所以,術前知曉病人患有這些疾病,術后醫護就會更加仔細和認真地對手術室、手術器械、病房等進行清潔,產生的醫療廢物也會專門處理,確保其他病人的安全。
ICU為什么不讓家屬陪護?
【案例】一位高齡老人病重,在當地醫院ICU治療,老人的四名家屬趁ICU病房的第一道門未完全關閉時闖入,并辱罵、毆打勸阻的工作人員,隨后闖入ICU病房的清潔區,直到110趕到。一個半小時的時間,20余人未消毒進入ICU清潔區,造成無菌病房污染。于是醫院將四名家屬告上了法庭。
【醫生解讀】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賈民說,很多家屬抱怨,親人住進ICU后,每天只有固定的一段時間探視,進了ICU的都是危重癥,對于很多人來說,見一面少一面,醫院為什么這么冷酷無情,讓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獨自面對。實際上,醫生非常能理解家屬的心情,所以24小時不間斷的看護著他們躺在病床上的親人。
限制家屬探視時間,是有原因的。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收治的病人病情危重,本身的抵抗力降低,同時因為需要應用許多創傷性的檢查和治療,發生感染的風險明顯增加。普通人身上一個微小的病菌,可能對免疫力強的普通人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對于住在ICU里的重癥患者來說,在陪護和探視過程中就會增加感染的概率,對患者造成致命性的傷害。且家屬陪護和頻繁探視勢必影響病人休息,不利于恢復。
請家屬放心的是,ICU時刻都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在病人旁邊觀察、監測病情變化和進行相應的治療,有專業護理員負責病人包括吃、喝、拉、撒在內的生活護理,在滿足病人生活需要的同時保證病人身上救命的各種管道不出現問題,比家屬更專業和安全。家屬可以在探視時間內看望安慰病人,同時和醫護人員溝通了解病情。
小孩子感冒都讓抽血化驗?
【案例】一名兩歲寶寶因發燒在家門口小診所打了8天抗生素也沒退燒,被送至醫院兒科時,病情已發展至病毒性腦膜炎。家屬這才告知醫生,診所并未給孩子抽血化驗,8天打了兩種抗生素。
【醫生解讀】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陳春花說,由于血液不停在全身循環,流經身體各個器官滲透到各組織中,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和維護人體各處機能活動和內外環境的平衡。因此,如果人體各部位有異常改變,都會由血液攜帶多種信息傳達出來,檢查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變化,可以協助判斷機體各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其中又以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參考價值。
醫學上,根據引起感冒的病原體不同,分為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如果孩子是病毒性感冒,打抗生素是沒用的。單純的病毒性感冒可以自愈,但是感冒經常伴有細菌感染,如不及時醫治,就會產生咽炎、鼻炎、氣管炎甚至肺炎、心衰等一系列疾病。驗血結果是醫生做出準確判斷的一個重要依據,患者究竟有沒有細菌感染,除了人體的一些表象外,主要還是看血象的化驗結果。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進入血液循環,極易出現肺肉芽腫、肺水腫、靜脈炎癥和過敏反應等。輸液相當于一場小手術,靜脈輸液也是公認的最危險的給藥方式。
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很多人認為輸液用的“消炎藥”好得快,不論大病小病,都會主動要求輸液治療。抗生素濫用近些年一直被詬病,據統計顯示,中國抗生素人均年銷售量達到了138克,幾乎是世界人均年用量的10倍以上,由此引發了細菌耐藥性增強等一系列問題。
有關人士分析,75%的人一年之內至少會患一次感冒,而病毒性感冒占90%以上。如果沒有細菌感染的話,感冒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因為人體可以產生免疫力。吃藥打針,只能緩解部分癥狀,對于縮短病程沒有任何幫助。
(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劉盼)
摘自《健康時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