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孜孜以求“最美”圓白菜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來!嘗嘗這個品種,又脆又甜!”方智遠院士熟練的切開一顆嫩綠的菜球,剝出菜心。時光荏苒,從25歲與甘藍結緣,到80歲依然奔走田間,方智遠為了育出最美的圓白菜,傾注畢生心血。

  從“黃苗”到“京豐一號”

  甘藍,北京叫洋白菜、圓白菜、東北叫大頭菜,南方叫卷心菜,西南叫蓮花白……然而就是這種今天看來普通的大路菜,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與城鄉“菜籃子”的改善緊密相連。

  “當時有一個品種,老百姓叫‘黃苗’的,種植靠國外進口。1967年,兩廣、福建等地方將近100萬畝甘藍,百分之六七十都開花了卻不結球,菜農都掉眼淚了。”跟著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老同志連夜趕到了廣東,看到地里一片一片抽薹的甘藍,方智遠心里很難受,“當時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就是覺得,解決老百姓吃菜問題,還得搞我們自己的品種。”

  為了能夠盡快繁育出國內生產的種子,北京、泰安、天津、大連等地的研究人員組成了協作組。“都一塊干,誰有好的育種材料就拿出來大家一起用。按照當時山東農學院李家文先生提出的‘南選北育’思路,廣東春天種,把選好的種子拿到北方繁種;北方繁育出的種子,再拿到南方試種,所以選育速度比較快。”談起那段傾力合作的日子,方智遠很開心。

  1969年,我國終于選育出了可以同國外種子相媲美的國產“黃苗”,并且逐步在數量上滿足了生產上的需要,但是年輕的方智遠并沒有滿足。

  “‘黃苗’是個常規甘藍品種。當時國外已經大量使用雜交種。雜交種有雜種優勢,產量高,抗性好,但不能留種,所以我們必須要搞自己的雜交種。”方智遠說。

  1970年,方智遠和課題組開始著手甘藍一代雜交種的研究工作。沒有種質資源,一切都得從頭開始。農作物一般一年只能開一次花,育種周期長,不確定性大,有時候做幾千個組合,也不一定能選出一個好的品種。功夫不負有心人。1973年,他和課題組在國內率先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品種“京豐一號”,從而結束了我國甘藍新品種長期完全依靠從國外引進的被動局面。

  從一季晚熟到四季常見

  “沒想到這個品種產量這么高。一個球有小洗臉盆那么大,七八斤重。有一段時間,北京、天津,包括沈陽、石家莊大街小巷菜店里都賣這個品種。然而,‘京豐一號’是中晚熟品種,到六七月份的時候容易爛,所以當時就想趕緊搞不同熟性的品種。”方智遠說,不僅要有春天種的,還要有秋天種的。

  于是,在收獲了第一個甘藍雜交種后,方智遠和課題組陸續育成了適于春秋不同季種植的報春、雙金、秋豐等6個早中晚期配套的優良品種,從而使甘藍在市場上能夠四季常見。

  “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豐產,解決吃菜問題,產量越高越好;后來就是品種配套,早熟的中熟的晚熟的配套;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解決病的問題。菜多了容易爛,不容易儲存,品質也不好。辦法還是從親本開始,通過雜交的辦法,搞抗病的品種。”方智遠說。

  在1985年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選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前后,國內首批甘藍抗病品種“中甘8號”、“中甘9號”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中甘11號”、第三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8398”在方智遠的主持下相繼培育成功。這些品種具有很明顯的優質、豐產、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來的主栽品種平均增產10%以上,畝產值增收200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菜的品質要求也與日俱增。“就是不僅要高產、穩產,還要品質好、賣相好。老百姓喜歡綠顏色的,所以要選顏色發綠的;里頭的芯不能太長,太長了就會影響品質;還有切開以后里面那個結構要好看,比較均勻。”方智遠介紹說,一個品種很難十全十美,對自己的品種不僅要看到優點,還一定得看到毛病,然后考慮如何改善它。像“中甘21”這個品種品質非常好,但是它的抗病性不夠。

  2006年前后,為了提高雜交種的純度,方智遠又帶領課題組進行了甘藍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生物技術育種。“原來的自交不親和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雜交率達不到百分之百,而且得人工授粉。通過雄性不育系培育,雜交種的純度可以達到百分之百,還可以通過蜜蜂來授粉。”方智遠告訴記者。

  “得給農民干點事”

  方智遠的辦公室,被十幾個偌大的玻璃罐子占據了1/3的空間。積攢了十幾年的數千份甘藍種質資源,被很仔細地裹成小包,密封在干燥器內。衣架上常年掛著一頂草帽、一件雨衣,是隨時準備下地用的。“天天跟土地、種子打交道,這都習慣啦。”方智遠說。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對于農民那份割舍不斷的感情。

  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北京下大雨,方智遠把家里的孩子安頓好,就急忙騎著自行車往試驗田里趕。一路上余震不斷,自行車“蹦蹦蹦”地響,路邊的電線桿還在晃蕩,方智遠也顧不上害怕,只想著趕緊去看看地里的情況。

  “我們去的時候苗子都淹了,農民還在地里排水,把苗子撈起來。”方智遠說,“多好的農民啊,他們全心全意支持你,你得給農民干點事。”

  為了將好的品種推廣到農民手中,方智遠和同事們經常下農村,辦培訓班,手把手地教農民如何制種,如何栽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成果拿出來跟農民共享。這些年來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國設立的十幾個甘藍新品種示范基地、30多個良種銷售網點,方智遠和課題組的同事跑了個遍。

  “和蔬菜產業有關的勞動力大概有七八千萬到一個億,種菜、販菜、賣菜、加工等都牽涉到勞動力的安排,也牽涉到農民收入。”除了育種,方智遠還特別關心蔬菜產業的發展。

  “振興種業,產學研結合很重要”

  近年來,隨著國外種子大舉進入,方智遠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雖然目前蔬菜種子的80%還是我們自己的,但是需要努力的地方確實很多。”他認為,振興民族種業,真正做到產學研的結合很重要。“這就是年輕一代人的責任了。”方智遠說,“我們現在就是把他們扶起來,給他們擔責任,給他們提供條件,放手讓他們干。”

  除了自己帶頭干,方智遠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經驗悉數傳授給了年輕人。1995年,他又把所獲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獎金10萬港元全部捐給研究所作為科技獎勵基金,以表彰那些在蔬菜花卉領域有所貢獻的人。

  “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如果每個人都能盡職職責,國家就好辦了。”他說,“有這種社會責任感,就能支撐著你走下去。”

  “搞育種的關鍵是看你的品種怎么樣,受不受農民歡迎,能推廣多大面積,能為農村為產業發展做多少貢獻。”他說他非常希望年輕人能夠把育種當成一種事業、一種責任來做。

  摘自微信公眾號“微觀三農”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