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世界上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在美國成功培植,世人驚嘆:“人類開始有了一雙創造新生物的上帝之手。” 隨后,“轉基因”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引起各界爭議。
轉基因——由質疑到接受
1975年全球首次“重組DNA生物安全性”國際會議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阿西洛馬會議中心召開,會議討論了轉基因技術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在“轉基因技術方面的研究是否應該進行下去”這一問題上專家們意見高度一致,他們認為,科學要發展,生物要進步,對待可能帶來的風險,可以采取一切盡可能的辦法去預防,但不能止步不前。同時與會的專家還強調,公眾的參與是必要的。
阿西洛馬會議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于1976年頒布《重組DNA分子研究準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及各個有關國家均制定了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轉基因安全的共識
對于轉基因安全問題,科學上有結論,科技界有共識。在全球轉基因作物規模化應用15年的時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經就公眾關心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有無發生和轉基因相關的食用和環境事件等問題,做出了明確的結論:“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
歐盟委員會耗資3億歐元,歷時25年,組織500多個獨立科學團體參與的130多個科研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并不比傳統育種技術危險。”
毒理學學會于2017年,在一份轉基因作物的食用和飼用安全的聲明中確認了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表示每一個新的轉基因事件都經過了監管部門的評估。聲明還提到,在近20年里,沒有任何可證實的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有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全球過去20多年的應用實踐也證明了轉基因的安全性。1996年全球轉基因種植170萬公頃。到2016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85億公頃,增長110倍。截至2017年,69個國家和地區允許進口使用轉基因農產品,幾十億人都吃過轉基因食品。轉基因被廣泛食用,但并沒有發生一例被科學證實的安全問題。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轉基因技術就已廣泛應用于醫藥、化工等領域,包括用于治療糖尿病,特別是把轉基因應用在藥物方面,包括預防肝炎等。
轉基因技術在中國
目前,我國批準并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批準允許進口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至今我國已育成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100多個,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5%以上。
1992年,華北地區棉鈴蟲大爆發,當時噴灑農藥也已控制不住,老百姓談蟲色變,有的干脆不種棉花了。植棉面積一時大幅減少,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棉花產量銳減,紡織廠停工待料,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約是100億人民幣。
1992年全國為防止棉鈴蟲共消耗約15萬噸的純農藥,而當年我國純農藥的產量也只有20萬噸左右。為了抗蟲,農民要噴施農藥20余次,每畝棉田僅農藥成本就高達80?100元,全國一年治蟲的農藥化肥近70億元。大量噴施農藥,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還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頻繁地噴灑農藥,不斷引發農民農藥中毒。我國科學家攻克重重難關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轉基因棉花。轉基因抗蟲棉的迅速推廣,有效遏制了棉鈴蟲的危害。除了大幅度降低蟲害外,種植轉基因抗蟲棉減少了60%?80%的農藥用量,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大大減少了棉農的勞動量,顯著減少了農藥中毒案例。1993年底,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成功研制出抗蟲棉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二個擁有bt殺蟲基因自主產權的國家。
科學是在爭論中發展的,轉基因技術安全之爭,歸根結底還是個科學問題?;貧w科學,回歸理性,是撥開轉基因爭論迷霧的基本方法,客觀正確的認識將為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提供動力。
中國農村網 張 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