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正在羊圈忙碌的圖娜拉聽到微信的提示音,放下手中的水桶,拿出手機打開微信,一位網名叫“美美噠”的微信好友發來一條信息:“我的小羊今天怎么樣啦?”
圖娜拉走向一群正在吃草的小羊,根據耳朵上的編號牌找到一只毛色偏棕的羊羔,用手機給它拍了張全身照,又拉近鏡頭拍了一張臉部特寫,將兩張照片傳給“美美噠”。
“這些雖然是我家的羊,但它們的主人卻在全國各地。”圖娜拉看著羊圈里幾十只羊羔說。
41歲的圖娜拉是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敖倫淖爾嘎查的牧民,家里養了380多只羊。以前一到羊出欄的季節,她就犯愁羊的銷路和售價。而如今,她家的羊在出生不久就定好了買家。
鄂托克旗依托智慧黨建平臺打造出“草原云牧”農畜產品電商交易平臺,圖娜拉和其他加盟戶通過這個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寵物羔羊”的認養體驗。
“小羊羔出生以后,我把它們的照片和基本信息上傳到平臺上,消費者可以通過平臺選擇喜歡的羊羔認養做寵物。”圖娜拉說,消費者選好認養的羊羔后,會支付給她1850元的認養費并簽訂認養合同。根據合同她飼養羊羔3年,其間定期發送羊羔成長報告,還要根據消費者的需要發送羊羔的生活照和視頻,3年期滿后消費者可選擇是繼續飼養還是把羊宰殺吃掉。
“這兩年羊價時高時低,養羊心里總沒個底,今年掙錢可能明年就賠錢。現在早早為羊找好銷路,不用再擔心市場波動了。”圖娜拉說,“2018年我家羊羔被認養了30多只,收入5萬多元。”
牧民朝格圖也加入了“草原云牧”平臺,他提供認養的是肉羊。朝格圖說:“消費者花580元從我這訂一只羔羊,我給他們養一年,保證出肉35斤,一年后他們再給我360元的飼養費,我把羊屠宰、分割好,快遞到他們手中。”
在“草原云牧”平臺認養羔羊的消費者,每年還能按照合同約定到牧戶家體驗一次牧家游。“2018年夏天,從北京、天津、西安來了好幾家人,到我們這來喂羊、住蒙古包、學做蒙餐。有的人回去以后又多認養了幾只羊羔。”圖娜拉說。
在“大豆之鄉”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一項名為“豆地租”的智慧農業項目使當地村民的大豆田被國內各地消費者認領,大豆還長在地里就已經有了買家。當地圍繞大豆產品打造農家游,吸引大豆買家在村里住幾天,體驗種地、睡土炕、吃大鍋飯的生活。
在盛產黃牛的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在養牛賣牛的基礎上,推出“我在瑪拉沁艾力有一頭牛”的項目,通過消費者認養牛犢的形式賣牛肉,去年合作社注冊成立了旅游公司,將牛肉售賣和草原旅游結合發展。
消費者通過照片、視頻和實地參觀,參與農畜產品的生長過程,雖然沒有實際養牛種菜,但他們開玩笑稱自己正在“云種菜”“云養羊”。一位參與“豆地租”的消費者說:“這種間接的種植體驗,不僅提供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還滿足了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魏婧宇)
摘自光明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