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到正月初一,一陣短促的鞭炮聲把我從夢中驚醒,快速起床后我便纏著舅舅,要一個小紅包和 100 響的小鞭炮。這是我過年最開心的一件事了。
說是“舅舅”,其實是我們房東的兒子。因為鄰里關系融洽,房東和租戶好似親戚一般,我們小孩叫房東為“外婆”,房東的兒子自然是“舅舅”了。
那時生活貧困,但不乏童趣。就拿這小小的鞭炮來說,不像今日的,一放就是幾萬響。那時,為了能多玩一會兒,先是把串在各組小鞭炮中間的引線拆開,又將兩只連在一起的小鞭炮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開,只有這樣,才能盡量延長玩耍的時間。
小孩們用點旱煙煙筒的火媒紙(一種用土香香紙卷起來的用于抽旱煙引火的細長紙卷)點燃小鞭炮,擲向天空,扔進水塘。有雪的時候,將小鞭炮插入堆起的雪堆雪人中,一聲炮響,四處逃竄。頑皮的舉動,在過年的氛圍里,大人們也是睜一眼閉一眼。
那時,市區老房屋里一般有兩三戶居住,多則七八戶,多為公房或充公的私房,廚房基本是共用一間房屋的偏房,方言叫“灶頭間、灶底”。因大家生活水準都差不多,平時燒的飯菜也相差無幾。偶爾有一戶燒點好吃的,做點餅之類的,便用小碗盛上,給各家分送點,鄰里之間,其樂融融。過年過節,要吃豬肉,卻又少得可憐,大家只有通過各路關系,一起去縣冷凍廠,每戶花上 7 毛錢買 10 斤兔子頭來改善伙食。
兔子頭買來剖開洗凈,放入鍋中,加上黃酒、生姜、茴香、桂皮等,架在蜂窩煤爐上,慢慢地燉上半天,沒出鍋便香氣撲鼻,送到嘴里,口齒留香,經濟實惠又解饞。吃剩的骨頭還可以送到收購站賣,換點小錢,超劃算。因當年人們嫌兔子頭骨頭多肉少又不肥,故價格只有肉價(6 角 5 分一斤)的零頭多一點。而兔子肉則是經冷凍廠加工后出口賺外匯的。當地人好吃“三頭一掌”的首頭——兔子頭,便是從那時開始的。
我在市區的一處平房里,一住 25 年。此番情景,時光已過 40 多年矣!
(周建華)
摘自《交通旅游導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