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兒媳婦回來都不愿意在家住一宿,原因就是上廁所不方便。現在可好了,廁所不僅進了屋,還沒異味。孩子們回來能在家多住幾天了!”近日,河北省井陘縣辛莊鄉董家莊村村民程理談到改廁的好處,樂得合不攏嘴。
解開思想疙瘩, 改變傳統生活習慣
在井陘縣威州鎮南平望村馮書祥家中,推開衛生間的門,屋內沒有一點異味,沖水式馬桶一度讓筆者感覺回到了城市。“我們家過去是老式的茅廁,建在街上,占地大還有味。改造后的廁所,和城里人用的衛生間一樣干凈,打心眼里感到舒服!”馮書祥說。
“廁所進院、進屋,改的是傳統生活習慣,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次‘革命’。”威州鎮黨委書記王德才說,南平望村是井陘縣農村廁所改造工作的試點村。起初決定改廁時,村里很多人持懷疑態度,鄉親們不光嫌花錢,還擔心不好用,思想疙瘩解不開,誰也不想改,現在改好了大家伙兒都豎著大拇指說好。
石家莊市成立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工作領導小組,并由市委農工委、市衛計委組成聯合工作專班,廣泛開展調查摸底,并采用“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模式,組織各縣(市、區)開展觀摩學習,解決群眾思想顧慮。
“我們縣將孫莊鄉西元村、南峪鎮北峪村等作為改廁類型示范村,全縣17個鄉鎮書記和主管領導帶領本轄區有改廁任務的村干部去觀摩學習,取真經、學實招,徹底解決群眾的思想顧慮。”王德才說。
與此同時,石家莊市還下發了《關于安排農村“廁所革命”市級計劃補助資金的通知》,明確了市財政補助標準,平原縣(市、區)每座戶廁補助1100元,山區縣(市、區)每座戶廁補助1200元。同時,各縣(市、區)也明確了配套資金補助比例。
思想的疙瘩解開了,資金的難題也破解了,一場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和提高鄉村文明的改廁行動在全市農村如火如荼展開。截至目前,全市改造農村廁所23.42萬座,圓滿完成了年度改造任務,驗收和系統錄入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全程設定標準, 成功破解技術難題
在鹿泉區南新城村,村民蘇海葉指著改建完的廁所說:“都說‘蘿卜快了不洗泥’,我們村是試點村,逐家逐戶改,我們都擔心施工質量。可看到施工隊入戶施工都拿著詳細的圖紙,并且對照著技術規范施工,我們就放心了!”
蘇海葉所說的“規范”,指的是《石家莊市農村廁所革命工程建設技術規范(試行)》。農村廁所改造工作啟動后,石家莊市先后到山東、河南、湖北等地調研改廁技術經驗,并多次召開改廁用具對接會,對產品樣品進行評估,在征求各縣(市、區)和生產廠家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改與確認,最終制定了這個規范。
“怎么改、改成什么樣,土石方與地基處理,衛生潔具、化糞池的修建和安裝,質量驗收等標準,‘規范’中都寫得很清楚,我們只要按照規范施工,質量肯定有保證,鄉親們放心,我們心里也踏實。”負責南新城村廁所改造施工的施工隊負責人郭志說。
為了保證施工質量,石家莊市還明確要求施工隊伍、技術人員、驗收人員必須經過崗前培訓,持證上崗。在驗收過程中更是采取三級驗收模式,按照鄉鎮驗收100%、縣級復核50%、市級抽檢10%的比例逐級開展驗收,確保“改一戶成一戶”。
“針對農村廁所改造覆蓋面積廣、統計難度大、數量類別底數不清、改造質量進度監控難、檢查驗收漏洞多等諸多問題,我們還開發了《石家莊市農村廁所革命管理系統》,實行‘一戶一廁一檔案’,實現了檔案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信息化。”石家莊市委農工委副書記、市改廁聯合工作專班主任陳彥良說。
注重后期管護, 探索精細化管理模式
無極縣王家莊村不僅重視“建得好”,還在“管得好”上做文章。為加強后期管理,王家莊村成立了廁所改造管理辦公室,由村黨支部書記帶領著村委會成員,并安排管理員一名,負責全村的廁所維護。同時配備了抽糞車,購置了易損配件,新建了配件室,保證廁所隨壞隨修,隨滿隨清。
石家莊市鼓勵各縣(市、區)結合綠色發展理念,圍繞滿足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能過冬、造價不高、操作方便、群眾能夠接受5個條件,選用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改廁模式。同時,結合建立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不斷探索建立和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做好糞渣收運、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工作。
(董 昌 張 震)
摘自《河北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