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是用一句“裝太多要花好多油錢”,來阻止我爸媽不停向后備廂塞東西的——他們雖覺得沒塞夠,但又想為我省錢。
在這之前,豬肉、魚、雞、香腸、花生油、雞蛋、芝麻、大白菜、蘋果、豆腐乳……已經裝好廂。要不是我家開店,真不知道要去哪找那么多的包裝箱來打包。我媽甚至擔心我洗菜凍手,專門準備了一雙帶絨手套。我爸看了一眼塞得嚴絲合縫的后備廂:太小了,以后換個大點的……
這是一年一度“后備廂攝影大賽”的縮影。在萬千個家庭,類似的情境正在發生。從最初吐槽父母給的東西太多,到“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父母”,到“我的爸媽可能覺得我在外面會餓死”,到今年的“慈母手中箱,臨行密密裝”,調侃和傲嬌背后,是父母的殷殷之愛,子女的拳拳之心。
現在,擔心孩子離家吃不飽、吃不好當然是多余,但給吃的從來都是中國人最直接的愛之表達方式。身處農村的父母知道孩子的口味喜好,還深信城里人吃的東西,無論營養和口感都比不上鄉下的“土味”。好的,當然要給孩子,越多越好,最好全部。
于子女,太多太重的行李會滋生不便,但欣然接受換來父母滿足的笑容,足以消融笨重與擠占空間給人帶來的不爽。何況,那一袋袋、一箱箱的吃食,不僅是“媽媽菜”的獨特味道,也是濃厚綿長的鄉愁。異鄉打拼的日子再難,知道自己的來處,銘記父母的囑托,就有了無窮的動力。
這種兩代人之間愛與思念的羈絆,幾乎是從每一場分離時車輪發動時開始的。這次返程中,一輛車因為爆胎,停在應急通道上換備胎,而在這之前,得把后備廂騰空,各種大包小包鋪滿了好大一塊路面。我想,拿出放進之間,這家人感受到的是一種甜蜜的煩惱吧。
當今,很多人回老家與父母團圓的次數要以年為單位計算。在年輕人這里,分離意味著安逸吃喝的年過完了,又要回到忙碌緊張的城市;從回歸孩子狀態享受父母的寵愛照顧,又要回到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大人身份。這種節后綜合征在短期內會引發不適,但終會消除,人們將重新融入城市的節奏。于老家的父母而言,對子女的思念和依賴卻隨著年歲的增加而瘋長。我媽一向獨立,主張孩子有多大本事就飛多遠,她會管好自己和我爸,不用我們操心。但在今年,她開玩笑似的一句:“你們都去上班了,沒人陪我玩了。”還是讓我深深感到分別的傷感。
所以,在這場以父母“三春暉”開始的人生陪伴里,還要子女的“寸草心”來回應。這種回應,是離家初期多打幾次電話、多視頻幾次,幫他們度過節后孤獨期;是將思念與鄉愁化作努力的動力,讓他們知道自己過得好,不必為自己操心;是好好奮斗,多多回家。
(陽 柳)
摘自《東方衛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