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宏村的飲食屬于徽菜的一支,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每一種食物能成為獨立的一道菜品,哪怕是竹筍、蕨菜、石耳、五加皮等綠色食品,也能通過當地的烹調方法做出很受歡迎的佐菜佳肴。
當地的招牌菜有不少,如臘八豆腐、臭鱖魚、徽州毛豆腐、筍衣炒肉、刀板香、石耳燉雞、五加皮炒蛋等。談到臭鱖魚,這里得插上一則民間傳說 :100年前黃山西南麓郭村鄉有位知府,特別愛吃鮮鱖魚。當時有名衙役給知府運送鱖魚,結果運到半路天氣突然熱了起來,大批鱖魚死去,魚身散發出一種臭味。衙役急忙讓挑夫把魚殺了,找了名廚師將魚配以佐料紅燒,反倒別有一番風味。知府品嘗后大贊,于是就有了這“徽菜珍品風味鱖魚應市”的臭鱖魚。
民間傳說的真假權且聽著,但臭鱖魚的別有一番味道倒是真切。說實在,想到鱖魚就會吟誦起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1200年前的唐朝人,就對這種名貴的淡水魚類有著孜孜不倦的味覺好感。第一次食用臭鱖魚滿心期待,民宿的廚師做好后端出來味道就先攝入鼻子,沒有那么難聞。據說臭鱖魚得先入油鍋略煎,再配以姜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即成。主要還是這湯汁的調法,每家可能都有獨門的配方,會導致口感方面略有差別。鱖魚吃起來肉質是比較有彈性的,屬于豐滿肥厚那一類,也正是因為肉厚略緊,嚼久口腔兩側肌肉累得慌,且吃多了容易膩味。刺較大,不似其他淡水魚,吃起來是很方便的
我始終不覺得臭鱖魚的味道是那種奇臭無比的“臭”,相較于臭豆腐之流,好聞不少。聽老板娘說當地的鱖魚是到附近的海鮮市場挑選的,多為桃花鱖。制作過程有講究,要把新鮮鱖魚用鹽或濃鮮的肉鹵腌漬,烹飪之前一晚先要用略重的石頭壓一晚,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制,也有稱為“腌鮮鱖”的。
毛豆腐是當地的又一道名菜,在吃這類食物時請優先做好心理建設。豆腐可是我們食品中的瑰寶,大家吃了這么多年,若是敢想能夠寫成一部小說,必然是一個大長篇。長毛的豆腐,是一種極端異類,絲毫不亞于臭豆腐。當地比較喜歡的毛豆腐吃法,就是鍋上煎烤,兩面金黃后上桌蘸點辣醬即可。
常聽說毛豆腐比臭豆腐更為極致,通常會往臭方面想,可一入口便發覺內部經過發酵變得非常松軟,稍微帶著一點酸澀,一點苦,有大豆的清香,最接近的口感是豆腐乳。切記蘸點辣醬食用,否則吃多膩得無法下咽。
宏村的毛豆腐未經烹飪前,因表面長有一層寸把長的白色菌絲而得名,這種毛是經發酵霉制而成。可談不上什么美味,至多算是別樣,要是和朋友來宏村,找家店坐下來杯飲料或啤酒,聊聊天配上幾粒毛豆腐,也算另一種風味了。
其他的諸如:刀板香、五加皮炒蛋、筍衣炒肉,個人覺得比上述兩道更貼近日常食用習慣。不少美味之物,無法一一品嘗,只待下次。食物和這里的建筑一樣,若要用一個詞加以形容,古樸,是最為恰當的了。
熱愛徽州的胡適先生,在懷念起徽州的人和事曾寫道:“記得那年,你家辦了嫁妝,我家備了新房只不曾提到我這個新郎。這十年來,換了幾朝帝王,看了多少興亡,銹了你家嫁奩的刀剪,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樣。更老了你和我人兒一雙——只有那十年陳的爆竹,越陳偏越響!”
越老的內容越香醇,人如此,美食亦然。
(張志峰)
摘自《中國青年》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